记者,如何利用AI进行新闻生产?
这是我做记者的第6个年头,也是头一年如此频繁地将AI运用在新闻生产过程中。
我时常惊叹于DeepSeek的思考能力,惊叹于AI生成的图片的“真实感”,但也总陷于各类AI工具的“幻觉”之中。我一直在想,面对AI浪潮,记者该如何适应这样一个时代。
过去一段时间,我进行过许多尝试,比如用AI搜集资料、寻找选题、完善采访提纲、辅助调查、虚拟采访、写报道、编辑校对、润色、拟标题、评报等。于我而言,AI正在深度参与我的新闻生产流程。
当然,效果不尽如人意。有时,我还不敢也并非真的想要用它写报道,而是想试探AI新闻生产的边界在哪里,思考未来AI将对新闻业产生的可能影响。
至少从现阶段来看,它写出的特稿和调查报道,都远未堪用,也许需要耗费巨量时间,进行人机协同的工作,才能写一篇像样的深度稿件,我还没来得及进行更深入的尝试。与同事交谈,也有人觉得,AI会提高效率,但如果是“为了AI而AI”,有时AI会降低效率。
但在一些方面,AI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能力,值得一试,比如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列采访提纲、写消息、写评论、拟标题等。尽管目前,业内关于“人机协同新闻生产”存在着许多争议,比如有人质疑——让AI写报道,发在报纸上,能信吗?
当我们尝试进行人机协同新闻生产时,不可能完全信任AI,也不可能不经过审核就发布稿件。关键在于,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毫无疑问,人仍应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在我看来,AI写的报道能不能信,取决于记者,以及其所在媒体的把关能力。追求事实的准确、报道的深入、评论的思想性等,都在于记者和媒体能否主导AI,而非被AI牵着鼻子走。
比如,AI幻觉问题。记者使用AI工具时,“幻觉”不可避免,会以各种方式出现。记者能否及时判断出AI提供的深度伪造内容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核查,至关重要。如果记者没有这样的判断力,将会给新闻生产埋下隐蔽的雷。
相比于这篇稿件是不是AI写的,我更在意,这篇稿件的质量如何,这仍旧取决于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平,取决于记者、编辑的生产力、判断力、思考力、审美能力、把关能力等。
未来,我会将我在人机协同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尝试,一点点写出来,与业界一同探讨。作为记者,我不会选择“对抗AI”,但我会在使用中不断思考“人机协同”的创造力与创造边界,让问题随技术生长,让实践给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