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在实战中锻炼青年领军人才

航天科工“新王牌”

发布时间:2018-01-24 05:4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胡春艳

  2017年12月,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团队设计的面向未来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平台”项目,一举拿下2017年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金奖、央企创新金奖、“航天科工杯”第三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金奖。面向未来战争,28岁的刘晓亮和团队想得最多的是“打得胜、打得赢!”

  实战型年轻领军人才成为中国航天亮出的“王牌军”。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为例,超过半数员工是35岁以下青年,80%以上是高科技人才。

  朱日和沙场阅兵的硝烟,2018年开年全军首训的猎猎战旗,都在传递一个鲜明的信号:中国军队谋打赢,重实战。

  “不选绣花枕头,不能温室养花,一定要让年轻人在太阳下、狂风暴雨中锻炼成长。”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激励航天青年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能够带着航天科工这艘巨轮持续、快速、安全航行的合格掌舵人,是在关键时刻能冲锋在前的实战型领军人才。”

  航天“超强大脑”面向实战创新

  戴上VR眼镜,你就成了导弹设计师,轻轻一点,导弹即按照你的设想重新组装;AR增强现实技术能让你清楚地看到导弹的组成结构;机器人在协助人类组装导弹……这并不是科幻电影,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航天大片在真实上演。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走入我国军工领域首批通过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探究竟。这个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航天科工作为中国智能制造“国家队”,为老牌军工央企的转型升级按下“启动键”。

  实验室的专家团队“群星璀璨”,既有院士,又有诸多技术骨干,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实战需求,更需要大量兼具多种综合学科背景知识、一专多能的高端人才。

  “必须让年轻人参与实战,敢于给他们压担子,促使其快速成长。”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党委书记盛利说,二部内部启动了跨专业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让青年设计师向总师、副总师拜师学艺,“就是让年轻人去承担导师交给的任务”。

  获得创博会金奖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平台技术”正是在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里诞生的明星产品。好比一个“超强大脑”,这个平台能协调指挥多部门、跨学科的设计者在同一时间协同工作,让论证周期减半,产品快速迭代。

  平台的最初设想,可以溯源到航天之父钱学森关于“总体部建设”的思想,以及“航天四老”之一黄纬禄的“四共同原则”中的设计余量共同掌握。而周军华这个年轻团队前后花了四五年时间,把前辈们“超强大脑”的设想落了地。

  “依靠最新的信息技术,把来自不同领域的能力协同起来。”主任设计师周军华说,如今二部的任务量较十年前翻了10倍,“超强大脑”能让设计师们坐在不同办公室里,同时完成一项复杂产品的设计工作,这种协同能力的高低代表着一国武器装备的“软实力”,“无论在民用还是军事领域,都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1989年出生的中科院软件硕士翟翔是个“技术控”,痴迷于研究前沿技术,擅长捕捉全球最新动向。年轻同事们在一起头脑风暴,“有时会击中总工们可能没关注的需求痛点”。

  周军华欣赏这种爱较真儿、想创新的年轻人,“不能对问题视而不见,绕着走”。他认为,创新要有开放的态度,要面向实战去创新。

  开辟军工央企双创“特区”

  33岁的北航博士林廷宇,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是二部智能制造青创工作室的负责人,追踪前沿技术的同时,让他感到“危机无时无刻都在逼近”。

  看到“阿尔法狗”下出了人类没下过的棋局,他们惊觉不能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战中受制于人,“没有开源的例子,我们自己从零开始学”。林廷宇鼓励刚入职的留法硕士贾政轩研究人工智能技术,“这是实战需求对我们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年轻人要有闯劲、有担当、敢创新”。

  25岁的设计师江左则是相当敢闯的90后“航天型男”,这位在大学期间公派前往以色列留学的年轻人,感受过“离战争更近些”的氛围,他还“脑洞大开”地尝试把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和健身融合在一起,设计的“肌肉宇航员”形象在朋友圈颇受欢迎。毕业后投身航天事业,是他“舍我其谁”的选择。

  为鼓励年轻人的创新实战,航天科工从体制、机制上给予扶持和激励。二部设立了创新特区,即用灵活的组织结构、强力的政策支持和考核激励,内部孵化创新项目。郭睿第一个入选创新特区,项目获得了首笔80万元经费,拥有自主招募队员的权利,还可以保留现有岗位,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

  “双创”成为航天科工培养实战型领军人才的制高点。盛利说,央企要通过内部激励“双创”,让年轻人感受到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触摸技术创新的时代变革,体会解决问题带来的思维方式变化。

  青春在暴风骤雨中淬炼成钢

  作为我国空天防御技术总体设计部,二部是国防武器装备体系化、智能化、实战化发展的“技术大脑”。为了让技术更加贴近实战需求,进外场参加实战演练,成为年轻设计师的“必修课”。

  北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郭瑜童曾在条件极端恶劣的戈壁滩一待就是200多天,“每天在帐篷里做指挥控制系统的研发”。野外环境蚊虫多,这个白皙漂亮女孩的脸和胳膊被咬肿了,也没喊一声苦。

  担任总体主任设计师的80后航天博士彭振为攻克某技术难题,曾经一年之内往返于北京和试验场30余次,累计加班600多个小时,终于攻克技术难题。由于长期在外地,领导和同事给他打电话时经常开玩笑地问他:“什么时候到北京来出差?”

  “成功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彭振表示。

  追随真心,无问西东。这些年轻的航天人,有的在深海做试验,有的在漠荒做测试。主任设计师李旭说,再苦再难也没流过一滴泪的年轻同事们,看见航天科工设计的武器装备出现在阅兵式上,总会热泪盈眶,“那一刻,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年轻人在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自主创新中,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盛利说,“我们一直强调在实战中锻炼年轻人,就是要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未来领军队伍。”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