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少些上网吧!”大部分现代家长,相信都曾这样训斥孩子,希望他们减少上网。从寻找乘车路线到学习新知识,不论大人小孩几乎每天都上网;但互联网同时是一把双利刃,孩子除了上网成瘾,还会受不良信息影响,甚至网上犯罪触犯法律。 孩子上网问题不仅困扰香港家长,内地也十分普遍。
2017年2月,上海一名13岁女孩小苏(化名) 在腾讯的“全民K歌”手机程序购买大量“K币”去“打赏”网络主播,短短两个月竟花去25万元人民币。母亲检查“微信支付”和信用卡账户才发现。但因为小苏主动“打赏”主播,不涉嫌诈骗,警方无法受理。该笔巨款只好石沉大海。无独有偶,2017年10月,一名14岁的男孩在玩游戏“王者荣耀”的时候,同样因为喜欢主播,花了父母16万元的血汗钱去打赏。这例子在上海俯拾皆是,甚至“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最近与腾讯生态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有关青少年网络化成长保护研究报告,发现约三成高中生和四成初中生,8岁之前就首次接触互联网,更有八成半人遇到色情、诈骗讯息。
既然家长难以阻止孩子上网,插手管教实属必然。但管教过分严苛会影响亲子关系,过于宽松则无效,家长应如何是好?
我和团队从2015年开始在上海进行研究,希望了解上海家长管教孩子上网方式,或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的方法等。团队邀请了1595名来自低收入以及来自城市的非低收入家庭参与,其孩子全部在9至17岁之间。
我们发现,上海家长对管教孩子使用互联网的信心远低于预期,只有约一半人表示很有信心,能确保孩子从上网中获益,以及保护他们免受网上负面讯息的威胁。受访家长大多倾向采用较被动手法,例如限制他们的使用时间、禁止他们与陌生网友交谈等。
虽然大部分受访家长采用较开明的“恩威并施”管教方式,即,尊重子女表达感受,与孩子约法三章,并参与孩子的上网活动。但也有不少家长倾向以惩罚、责骂等方式管教子女。有家长表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唯有采取更被动极端的手法,例如拔电线中断电源,实行“一拍两散”;有孩子对父母的管教非常反感抗拒,出现冲突甚至离家出走。
曾有父亲尝试以较前卫的方法管教儿子。当他发现儿子在看色情影片时,提出与他一同“欣赏”。不过这种做法不是人人可学习,处理不好反令儿子感到尴尬,无助达到管教效果。
虽然国内一直有声音要求完善网络安全法规,上海市教委更计划将网络安全纳入常规课程。但归根结底,孩子过度沉溺网络或许与缺乏家庭关爱有关。
家长如可对互联网有更深入地了解,采用恩威并施的管教方式,以及主动参与孩子的网上活动,教会孩子趋利避害地使用互联网,自然能事半功倍。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