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找到乐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英国作家马特·黑格可能再清楚不过。他在二十几岁时同时患上了抑郁症和恐慌症,曾经一度坐在悬崖边,双脚悬空,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2015年,在他步入40岁的时候,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名为《活着的理由》,书里认真详细地描述了生活中能够让他感到快乐的每一件小事。这些事情微不足道,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和忘记,然而正是这些微乎其微的小事让他意识到了生活的妙趣,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愿望。这些事情包括天空中投射下来的一缕阳光、一次引人入胜的旅行、一个积极乐观的对未来生活的规划,等等。他建议那些仍然生活在忧郁里的人们,用心体味生活中的每个令人愉悦的细节,从“呼吸新鲜的空气”到“读一本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再到“中午之前洗个澡”,因为“正是这些生活里简单而健康的‘小确幸’,才是我们最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更深层次的满足感来源于非具象的快乐
简单而健康地活着就会让人产生对生活的热情吗?对此,包括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米歇尔·勒朱瓦耶在内的很多心理学专家都持肯定态度。
事实上,近些年,很多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系统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在试图搞清楚,为何某些人身上会具有对生活全身心热爱的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最容易吸引人们的快乐是那些能迅速实现的快感,也就是通过金钱消费能立刻得到的物质层面的满足。但是,这种对快感的追求,其实很难使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感。而这种对消费的追逐却最能侵占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陷其中并且乐此不疲。正如心理医生爱德华·扎里费昂在他的文章《生活的趣味》中指出的,“现实中,推动人们努力生活的三个动力是性、权力和金钱。但是,如果这三个目标得不到升华,或者说,如果不把它们转化成为具有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事情,只是单纯而绝对地追逐它们,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贫瘠,成为一个易碎品,注定走向失败。”
更深层次的满足感源于那些非具象的快乐。例如,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挑战自己的极限,完成了一个实现突破自我的作品,等等。
正因如此,所有热爱攀岩运动的人都会告诉我们,没有什么饮料会比在奋力几个小时攀上岩石顶端后,在寒风中喝到的一瓶水更让人感到惬意。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叫做“棉花糖测试”的实验,给参加实验的每个孩子一颗棉花糖,能够忍住不吃的孩子,晚些时候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研究表明,那些在棉花糖面前懂得克制自己的孩子,在长大之后面对生活时也更有能力,更加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发现,“能让大多数人感到快乐的,并不是休息和娱乐,而是从事能够调动大脑或者身体工作的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个重要的目标,自愿地为之付出努力,让身体或者大脑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发挥到极限的过程”。这种绝对“为自己而存在”的幸福,每个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得到。无论是演奏会上的小提琴师,还是厨房里尝试新菜品的厨师,那些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的人,甚至都不会去考虑他们生活得到底快不快乐,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其中。
快乐是一件可以通过训练而实现的事
研究人员认为,妨碍人们产生对生活的热情的主要障碍,除了一味追逐快感的过度消费,还有现代社会人们日常活动的多样化和快速化。丰富多样的各种日常活动和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使我们无法真正投入其中任何一种活动,更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反而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生活的热情。米歇尔·勒朱瓦耶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训练自己改善自己情感生活以及情绪的能力。这并不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愿望,而是有科学根据作为基础的论断。近期科学数据证实,快乐是一件可以通过训练而实现的事情。通过改变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从而改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这个观点现今已在医学界得到普遍接受。”
米歇尔·勒朱瓦耶在他的《一年四季好心情》一书中介绍了培养生活热情的秘方,提出了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习惯。首先是体育运动。米歇尔·勒朱瓦耶指出,有规律性地进行一项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内啡肽、血清素和肾上腺素水平,这些激素都是在人们面对压力时起到平衡和舒适作用的激素。他说:“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快走6分钟,对生活的兴趣就可以提高30%。我们不需要成为马拉松选手,也没必要投身极限运动,只需要长期坚持一种运动,让心跳加快30%就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危害我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最大敌人,就是久坐不动。”
另一个敌人是“营养缺乏”。研究人员发现,经常性缺乏某种营养成分会损害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尤其是维生素D的缺乏,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米歇尔·勒朱瓦耶说,“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情感佝偻症’。所以,我们需要在早上晒晒太阳,或者在白天补充一下日照,多吃一点沙丁鱼,都可以缓解这个症状。光线除了可以让我们减少忧郁,还能降低体内的饥饿荷尔蒙,避免我们产生饥饿感,不停地大吃。”米歇尔·勒朱瓦耶透露,一些蔬菜,例如西葫芦、生菜等,都被证实对抵抗忧郁有着切实的效果,可以说是“自然界的安神药”。此外,记录“幸福日记”也是同样奏效的办法。
米歇尔·勒朱瓦耶在给患者看病时,开出的药方很多是上述这些小习惯。“好习惯跟药物一样具有效果。当然,有时候,根据病情还需要服药。但是服用药物并不与在行为上做一些改变相矛盾。”他说。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教授巴尔巴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学会与人分享和交流,也是保持快乐的秘诀。在巴尔巴拉·弗雷德里克森看来,在实际生活中,不仅是与朋友和恋人,即使是那些与我们不相干的陌生人,当我们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时,痛苦也会减轻,快乐也会加倍。她在《正向性》一书中强调,“要与别人连接在一起,每一天,不管发生什么”。根据近些年所做的实验结果,她甚至断言:“即使你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也要表现得好像你很外向一样,要努力让自己显得大胆、健谈、精力充沛、有行动力、积极。不管你的真实天性如何,你的表现都会让你在社交过程中汲取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