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看视频
一年里,车技并不娴熟的吴云波开了10多万公里,加上跑项目、找客户,前前后后的折腾和忙活,这个原本壮硕的蒙古族汉子的体重从196斤掉到了167斤。
今年38岁的吴云波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委员会主任。为了完成“年终分红15%”的承诺,他一刻也不敢停下。农历腊月二十九,把挣来的钱一一递到村里200多户村民的手上以后,吴云波才终于舒了一口气:答应大家的事情总算完成了。
2009年以前,还没当村干部的吴云波“捣腾”牛羊,因为脑子活,捕捉的市场信息多,成了东萨拉嘎查的半个名人。
东萨拉嘎查位于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地区,是一个蒙汉相融的民族村,汉族占总人口的10%左右。多年来,村民们一直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十年九旱”是老百姓对这里的普遍描述。因为雨水不调,草场也开始退化。“收入非常不稳定,雨水好多收点,不好就干脆不行。”吴云波说。村民的思想也比较保守。他们一直习惯于分户经营,一家养殖的牛羊顶多10头。从扎鲁特旗的鲁北镇前往东萨拉嘎查,仅仅60多公里的路程就有40多道弯。“牛贩子都不愿意上门收牛,村民的生活一直没起色”。当时,东萨拉嘎查一共有234户村民,其中贫困户就占了77户,人均年收入只有2800元。
2009年,30岁的吴云波当选村主任,成了当地最年轻的村干部。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改善村里的外部条件:筹集资金先修路,再修河道,还把旧平房改造的小学重建了。
其间,为了村子的经济发展,上级政府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帮有养牛意向的村民盖牛棚,为想种草的村民提供一定补贴,但吴云波发现,问题很难根本解决:村民买不起牛,补贴也只能解一时之困。
“光是‘输血’干不动,我们得想法子‘造血’。”吴云波想为村民找到长期的奋斗方向,“不如干脆搞个养牛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抱团致富,走走‘支部合作社 基地 牧户’的发展路子。”
2012年,吴云波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更成了吴云波日思夜想的事情。
钱和地是首要问题。吴云波先是想办法引进了200万元的资金,发现不够用之后,他又磨破嘴皮子,陆陆续续借到100多万元,还卖掉了自己养殖的羊和鸡,得来的钱全部投入合作社。
地也是向自家人“下手”得来的。吴云波的父亲辛苦一辈子,在村北坡种下了1300亩的林地。这片林地里有很多参天大树,粗略估算至少价值两三百万元。他又想办法说服了父亲,在林地上盖起了几万平方米的牛舍、仓库,还挖好了水井,买来第一批饲料。
辛辛苦苦忙活了4个月,感觉“基础打得差不多了”,吴云波先把自家的108头牛一股脑儿都牵到了合作社的牛棚,然后才找到村里的老百姓,号召他们入股。
之后的10天里,全村90%的村民都自发加入,一共筹集到350万元,这个名为玛拉沁艾力(意为“牧民之家”)的合作社正式成立。
吴云波挑选了10名能干的年轻人作为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第一年,他和这些年轻人一起,早晨6点出发,晚上12点回家,每天都“泡”在合作社。有时候,因为要接生牛犊,他们还要在牛棚值夜班。
“一刻也不敢停下来,就怕兑现不了给老百姓的承诺。”吴云波说。
奋斗的一年过去了。2014年年初,腊月二十九那天,给村民分完红,吴云波和理事会的成员才聚在一块儿,发了早前就定好的工资——仅仅4000元。几杯酒下肚,所有的人都哭了。
为了一心干好合作社,吴云波吃过的苦和吃过的亏,很多都被他“咽到了肚子里”。很多人不知道,最初找人借钱时,吴云波被人指着鼻子高声大骂,“你把你父亲的家底都败光了。”
一切刚稳定下来,“不安分”的吴云波又琢磨出了新路子:要想真正地富裕起来,必须变单纯养牛为产业深加工。于是,2014年他们建造饲草料基地;2015年成立奶制品厂、餐饮公司和牛排店;2016年建立通辽直营店、宁波销售处和合作社鲁北分社。
2017年以来,他们还吸收周边嘎查精准扶贫的54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以每年保底浮动分红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据当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吴云波成立的这个合作社总资产达到3200万元。全嘎查234户、1072人,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年初的5700元,提高到2017年年底的1.28万元。
吴云波因此荣获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发布的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计划,为我们嘎查的建设描绘了美好蓝图,要想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还得从产业上下功夫,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强对农村牧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让农畜产品卖上高价,让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多。”第一次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吴云波说。
如今,吴云波带领着合作社又在试水电商平台了。下一步,他还打算发展旅游业,发挥产业带动的最大经济效益,把民族文化的名片打响。“其实在我的理解里,合作社就是大家合作起来搞一件大事。只要全村一起努力,和一家人一样,日子一定会更好过。”吴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