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的这句话,让“军民融合”这个关键词再次备受瞩目。
更早些时候,3月5日上午,“军民融合”也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新的一年,政府表态将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继续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
这正是不少代表委员的期待。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以“军民融合”为主题的沙龙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副总师羊毅坦言,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提高发展效率,“军民融合就是一个提高发展效率的主要途径”。
在羊毅看来,目前,我国国防科技体系与国家科技体系还是两条线,要想实现深度的军民融合,科技体系要先融合,因为科技体系是一切发展的动力。
“国防科技拥有一些核心技术、专利,我们把这个技术共享到民用,必定是提高效率的。我们不能让最基础的民用再走同样的研发途径。”羊毅认为,科研成果能够更多地转化应用,就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效果。
一些技术的共享并不缺乏典型案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从事船舶材料研制工作。他希望把一些船舶材料或者优秀的技术应用到各种民用技术上。这些“军用技术的民用”已经在进行了,马玉璞认为效果还不错。
在马玉璞看来,目前船舶行业有军、有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跟国际接轨非常紧密的行业。在军民融合方面,他们尽可能用船舶行业的资源,把海军装备做好,同时也发挥深海装备等民船、海工装备,让其发挥综合效益。
“这样一个企业不但有军还有民,有内贸以及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就会大幅度增加,同时可以以民促军,以军促民,互相协调发展。”马玉璞说。
2017年9月举行的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是近年军民融合成绩的一个缩影。据媒体报道,展览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一并亮相,这些无疑都是军民融合的高科技代表作品。
军民融合在一些地方的发展颇有想象空间。羊毅记得,2016年年底,河南被国家批准设立“郑洛新”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洛阳也在推进申请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在他看来,洛阳有很多航空工业以及中船重工这样的国防科技研究所,很多技术是军民两用的技术,“比如,我们的激光测距,现在的无人驾驶和机器人,这些都可以转化成民用的应用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樊会涛也以洛阳为例分析说,该城市既有驻军优势,又有不少军工企业,科技研发优势十分明显。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科研院所有14家,科研人员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洛阳此前连续7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称号,确实对军民融合作了大量的探索。
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来说,2017年可谓是影响至深的一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设立,并提出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军民融合国家顶层的规划已经有了,希望两会之后能够规划落到实处。”樊会涛代表希望能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他坦率地说,目前,在一些地方,军民融合的整体效益还不够高,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在于思想观念、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方面存在一些制约,“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度上存在着壁垒和障碍,包括成果转化不够”。
羊毅说,壁垒首先是信息不畅。而前几年,我们国家的装备采购已经有3个平台在建设,这些平台对“民”参“军”破除壁垒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军事装备有一些研发的标准和体系,民用公司应该去学习、去理解。
据《解放军报》报道,2015年1月,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正式上线。主网正式上线3年来,平台累计发布需求信息9300余条,涉及项目总金额约600亿余元。
另一个壁垒是资质等问题。羊毅注意到,今年2月,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军民融合发展法规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的重要指示。
羊毅注意到,该通知要求清理四个方面的文件:不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需要、不符合军民统筹要求、不利于公平竞争以及法规文件不衔接不配套的。这当中的一条清理标准,就是“在市场准入、信息发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不利于优势民口和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
难得的是,这份通知还要求,要坚持开门清理,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市场主体、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主要是提高发展效率,融合还包括军民两地的人才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民用人才怎么用到军,军队的人才怎么用到民。”羊毅认为,2018年,军民融合要做的可能是全要素、全方位的融合,包括人财物的融合。
本报北京3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