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新”职业主打创意创新,为网络注入更多更强烈的时代和青春色彩……今天的“新兴青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超乎想象。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也迫切探寻自己的文化传统之根。他们深谙传承之道,也善于打造同龄人喜欢并接受的表达方式,通过年轻人的聚合平台,传播这一代人文化自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
客家山歌唱进直播间,再把粉丝拉回剧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每周六晚上8点,潘锡岳会在剧场演出山歌剧,门票免费,200多人的小剧场上座率在八九成。有一天演出结束后,一个年轻人特地跑到后台找他,“我看了你的直播,特地找过来看现场,原来这么好看啊”。这是潘锡岳难得在线下收获粉丝。这种“辉煌”,他的母亲、阿姨曾司空见惯,但对于这一代戏曲演员来说,久违了。
人称“客家山歌王子”的潘锡岳,是广东省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的一名演员。自称“80后中年人”的他,最近在直播间开唱,“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潘锡岳唱着山歌,还用客家话演绎《大话西游》等电影的经典桥段,熟练地用直播界的“切口”和网友们互动。
“我非常愿意做这件事,直播的用户以年轻人居多,而我现在所在的部门就是‘传承部’。什么叫传承,就是老的东西让年轻人一代一代传下去。”潘锡岳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传统戏曲的确博大精深,但如果普通人不知道,就无意义,一定要拿出来给大家看。”
潘锡岳出身文艺家庭,妈妈是上世纪80年代广东汉剧院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一邹勇,阿姨是梅州市山歌剧团的演员。小时候的潘锡岳,特别被同学羡慕。在那个年代,放学后能天天看戏简直太幸福,“那时候看戏,就跟现在看明星演唱会一样”。
从小耳濡目染,潘锡岳考入了梅州市艺术学校,专业是汉剧,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高速公路,还在收费站收了几个月过路费。3年后,一位前辈找到他,请他到梅州市山歌剧团(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前身)当演员。犹豫了一下,潘锡岳还是同意了,最大的变化是月工资从3000多元一下子降到了800元。
2005年进入山歌剧团,2008年潘锡岳就担纲了一部大戏《桃花雨》的男主角,也凭此获得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类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只是,潘锡岳发现,几十年过去了,台下的观众还是母亲那个年代的观众,而且越来越老、越来越少。
“同学朋友聚会,他们问我现在做什么工作,我说是山歌剧团的演员。他们就笑话我,‘山歌?山歌不是那些老人家在山上的凉亭里唱的吗?’这说明连本地的年轻人都对山歌剧非常陌生,停留在老观念。”凡是对潘锡岳说过这些话的朋友,都被他拉到剧场来看演出,“我一定要带你感受什么叫山歌剧!”只是,这么做的范围毕竟有限。
潘锡岳的很多同事朋友都玩直播,有一次,他也开了直播,说自己是一名山歌剧演员,结果最高时有2万人在看。很多网友第一次知道,顶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梅州客家山歌却是“好玩”的,通常是一大家子人坐在围屋里用山歌联谊,自带环绕立体声效。
2017年9月,一场为期3个月的“隽永非遗季”直播上线,14场传统戏曲演出,线上总观看人次超过370万。网友们看到的直播,不只有唱歌跳舞,还有“越剧女神”黄燕舞、西秦戏剧团团长李维平、梅花奖得主吴桂云……当然,还有我们的“客家山歌王子”潘锡岳。
潘锡岳发现,在网上能轻松便捷地找到流行歌曲,伴奏歌词也一应俱全,但要找传统戏曲资源有时候并不容易。2015年,酷狗音乐启动“传统地方戏曲的数据库建设、数字化传播”工程,与广东粤剧院等机构进行版权合作,将10种地方戏曲、198位戏曲表演艺术家、10137个曲目,进行数字化建档。翌年8月,涵盖了粤剧、昆曲、京剧、黄梅戏、豫剧、评书、河南越调、川剧、秦腔、采茶戏10种戏曲的“戏曲专区”上线。为戏曲录入方言歌词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一首30分钟的曲目,往往要花70分钟的时间去反复听反复核对。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教授杨燕认为,戏曲传承涉及三个领域:第一是艺术院团、戏曲人;第二是教学研究机构、理论研究专家;第三是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前,三个领域是各自为政,现在则是需要交流交融,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没有三界交融,就难搞出创新。”
“在剧场,最多只有几百人上千人观看,但在直播间就可能有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人,关注你的人越多,传统戏曲就能传播得越广。”潘锡岳说,“你不能一下子强扭年轻人的爱好,但可以在他们喜欢的形式中加入一些传统元素,让年轻人知道,咦,原来这个东西也挺好玩的。他们可能好奇地想再去看看,真正的传统戏曲是什么样的,这样就把年轻观众重新拉回剧场。”
“传统戏曲在不离本质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创新,就是‘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在唱腔、表演、编剧、舞美上,都可以与时俱进。”潘锡岳介绍,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排演的原创汉调音乐剧《梦@时代》,就在音乐剧中加入一些汉剧元素。
类似的例子还有广东粤剧院出品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取材自武侠网游《剑侠情缘网络版3》,自2015年以来长演不衰,平均票价350元,上座率超七成。年轻观众像看明星真人秀一样追着这部“网游+粤剧”,甚至有90后连刷4次。潘锡岳也去看了:“看到那些武打场面,观众都疯了!结束后都排队来签名合影!”
今年7月到10月,潘锡岳被借调到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排演大型山歌戏《羊角花》,这个剧团已经有30多年没有排过新戏了。潘锡岳一到那儿,发现剧团的门面像店面一样,仅能勉强容一辆小汽车开进去。
“一个剧种不能一枝独秀,应该遍地开花,有机会我也在这儿开个直播。”潘锡岳笑着说,直播要做下去,他也在剧场等你来。
西北小强:拍妈妈做的饭一年没重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把美食和工作结合,大概是很多吃货的梦想,网名“西北小强”的90后小伙儿郭岁强已经提前完成了这个人生小目标。甘肃省陇南徽县伏家镇贺店村,这是郭岁强的地理坐标,来自五湖四海的近216万粉丝,每天都在西瓜视频等着看他上传最新拍摄的西北美食短视频。
“南瓜不要煮粥了,西北小强妈妈教你做发面饼,比蛋糕都柔软”“玉米面别做发糕了,西北小强妈妈教你新做法,一次10个都不够吃”“辣椒不要炒着吃了,西北小强妈妈教你新做法,一次10斤不够吃”……从这些短视频的标题看出,一是郭岁强的合作伙伴妈妈厨艺十分厉害,二是他们家人的饭量可能都比较大。
短视频每天更新一条,播放量少的几十万,多的几百万。郭岁强记得,到现在为止,播放量最大的一个短视频是拍的做凉皮,高达800多万次。村里的小伙儿成了一个妥妥的美食网红,然而,就在两年前,他的生活还不是这样的。
“我小时候比较淘气,到高二就不想念书了,家里虽然不同意但是也没办法。”郭岁强在砂石厂里开过铲车和挖掘机,又创业做生意,却赔光了家里的钱。面对几乎所有人的冷嘲热讽,郭岁强一度觉得别说人生巅峰了,明天的午餐都不知道在哪里。幸好,妈妈一直陪着她,还给他做饭吃。
郭岁强说,自己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朋友,“说说笑笑,有时候也会争吵,但吵完我逗她,她笑一下就过去了”。
短视频算是郭岁强的第二次创业,2017年是他的短视频“元年”,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假期,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拍摄剪辑最快需要五六个小时,有的后期打磨还需要十几个小时,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态。
郭岁强做短视频是自学成才,一开始缺乏勇气。第一个视频拍的是庙会,“特别尴尬,只敢把机器架在没人的地方,话也说不清楚”。短短几分钟的成品,花了十来天才完成。他最初的想法是拍摄一系列大西北的风土人情,然而点击量一直惨淡,两个月下来,徘徊在几百次,且十分“稳定”,放弃的念头不时冒出来。不过,就像很多成功人士的剧情,转折总在不经意间。
那天,郭岁强拍了一个妈妈做西北面食的短视频上传,第二天一看,点击量竟然超过了100万,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的速度,以及,确定了一个方向——妈妈做的饭。
“很多西北美食南方人都没吃过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过,比如‘散饭’(主要用小麦珍子或者青稞珍子为原料,在滚水中一边搅拌一边撒入珍子而做成的特色饭——记者注)。我们这边的面食特别多,我拍我妈做了一年多,基本没重过样。”郭岁强说。
这一次创业,郭岁强最大的“不动产”就是妈妈。每天晚上,母子俩就商量第二天做什么好吃的,有时候做一次没拍好,还得再来一遍。郭岁强先从家常饭开始拍,后来越来越复杂,有时候做一道菜甚至需要七八个小时。妈妈替郭岁强出谋划策,创造了很多新鲜有趣的美食,用平底锅做的面包,用电饭煲做的烧鸡,彩色的馍馍,蒲公英做的茶叶……
美食不仅有趣,也勾起了异乡客的思乡之情。“有一个粉丝给我留言说,她的哥哥得了癌症,全家都在病床前守着,看我的视频,好像又回到了家。”也有粉丝在视频中看到了亲情,“一个留学生跟我说,在国外看到我的视频,才知道西北美食的博大精深,而且他也想妈妈了”。
郭岁强镜头下的绝对女主角是妈妈,她也是很多粉丝口中的“国民婆婆”。有一次去陕西,街上竟然有粉丝认出了她,见完真人后,还去视频下发评论以表达激动之情。在后来的拍摄中,郭岁强除了美食,还会加入一些家庭小故事。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西北小强和妈妈去割油菜,中午不回家,妈妈拿了啥好吃的”“西北小强妈妈进山摘粽叶,碰到了什么,惊叫一声,笼子丢了往回跑”“西北小强妈妈生病了,爸爸做了一顿什么美食?妈妈被感动了”……
“我妈妈是一个特别善良特别低调的人,对谁都好,在我事业不如意的时候一直陪着鼓励我,给我做好吃的,当然,现在还是给我做好吃的。”郭岁强笑着说。
有个职场新人叫“办公室小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办公室不止有KPI,也可以有吃和远方。这两年,有一个90后成都姑娘拍“办公室野路子料理”视频火了。
上班了,一群员工端坐于电脑前各怀心事地忙着。一个长发姑娘探出头,“侦察”一番发现老板不在,一溜烟跑去衣帽间找出电熨斗,开冰箱端走生菜叶和肥牛卷,从抽屉里拽出锡箔纸。
就在工位上,姑娘用电熨斗烤熟了肥牛卷,用生菜叶包好,蘸点作料,有滋有味大吃起来。一串令人咋舌的动作堪称行云流水,姑娘始终一言不发,满屋同事也无人干涉。
“电熨斗烤肥牛”女主角本名叫周晓慧,拍这个视频时,她刚从四川师范大学编导专业毕业半年。自此之后,她在烹饪“脑洞”之路上一往无前:饮水机煮火锅、机箱摊煎饼、针织方便面、花盆做叫花鸡、瓷砖烤牛排……不小心“玩大了”,成为2017年火到不可收拾的短视频网红——“办公室小野”。目前小野全网粉丝达8000万,海外粉丝800万,走在美国、新加坡和日本街头都能被人认出来。
同样按部就班遵循“朝九晚五”时间表,同样蹲守无趣的办公室格子间,为何职场新人小野却发掘出创意的宝贝,还能发展成活力四射的事业?
小野高中是学理科的,因为热爱电影,向往能全程见证作品诞生的导演职业,大学选择读编导专业。小到MV,大到30分钟微电影,小野在校拍了不少片子,给现今的工作打下不错的编导基础。
大学期间,小野在电视台实习过,待了两三个月,感觉工作“三点一线,比较传统和流程化,对未来规划没有挑战性”。毕业后进入主打创意短视频的洋葱集团后,小野起初并不太顺利,和搭档尝试过美食主题的直播、短视频,效果平平。直至摸到“办公室小野”这扇门,才猛然打开适合自己发挥的天地。
拍第一期“电熨斗烤肥牛”时,短短几小时,小野和搭档就完成从策划、去超市采购、回办公室拍摄全套工序。第四期视频“饮水机煮火锅”,让小野一下子火遍网络,甚至名扬海外。
对编导幕后工作一片深情的小野,刚开始对出镜这件事是拒绝的。“我又不是专业的演员,我不想去讲话,不想靠演,所以就形成了这种无声的出镜形式。我们没有录影棚,没有经费,就在我的工位上做菜,搭档用我的iPhone手机去拍,然后我来剪。”
无声出镜,本是性格使然,反而给“办公室小野”带来与众不同的喜剧效果。相较于那些眉飞色舞讲脱口秀的视频博主,小野面无表情,极安静、极冷静地忙里忙外,近乎于搞科研般的严肃感,和她手里“脑洞”狂飞的料理创意形成巨大反差,自带一种不言自明的幽默。
从一炮走红至今,“办公室小野”系列视频质量稳定地持续输出。在此期间,小野拿下了多个国内外短视频创作领域的奖项;参加过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现场教嘉宾用化妆间物品制作创意美食;作为视频创作者受邀参加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Playlist Live。
小野所在的洋葱集团,原本打算主打“画风小清新、有科学价值”的美食视频,不料因小野的“反差创意”惊天一冲,抵达了内容创作的新星球。“办公室小野”是洋葱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爆款IP,如今公司坐拥的热门IP已超过70个,全网粉丝2亿多,播放量逾1000亿。
小野坦言,不到两年时间,她经历过心境上的波折和改变。“在最开始所谓的‘一夜成名’之后,我当然会比较激动,走在路上被人认出来,说实话,是有一点点小骄傲和迷失的。但是我的老板提点了一句‘最近小野你是不是有点飘了’,局外人看得清楚,自尊心很强的我马上就觉得不对。”
小野说,内心愈平静,就愈清楚想要的作品形态。“使命感和责任感会越来越重,我必须要在心智上不断成长,不断积累。如果我迷失的话,整个团队就完蛋了。”
目前“办公室小野”的团队规模不算大,一共10多人,涉及“熬内容”的核心策划仅两三人,“我宁愿招聘的人少而精,每个人战斗力非常强,工作到饱和,贡献他的价值,这样挺好”。
提及团队一起头脑风暴、熬制“梗”“包袱”的过程,小野说通常他们会首先确定想做的美食主题,比如做火锅,第二步便是思考热源是什么,然后进一步反推出小野要使用的“不同寻常的办公室工具”,再反推和设计剧情,写脚本。实际拍摄时若谁有灵光一现,也会现场临时调整。
作为不走寻常路线的“新兴青年”,小野的经历似乎证明了一点:当下的新媒体平台足以安放任何一种才华,并给以丰厚的回报,但前提是你必须有才华。
以后“办公室小野”是什么样子呢?小野说,目前大家只是看到一个不说话的古灵精怪的小姑娘在办公室摆弄食材,但属于她的未来,可能性真的太多了。
也许会和明星合作、自己做一档美食综艺、转型做艺人……“不管是跨界合作还是转型,这些我都挺期待,我都能接得住。”小野很自信地“透露”,她还有很多隐藏技能没展示给大家看呢,来日方长,等着瞧吧。
袁斌:用Vlog诠释旅行的真实面孔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85后青年袁斌的名字,第一次为大众所知,是因为2014年一篇新闻报道《80后夫妻辞职环游世界,一年穷游26国》。
洒脱追梦的故事,永远让人心驰神往。袁斌和爱人陈梦霞于2013年辞去工作,准备用3年环球旅行。“在马尔代夫住民居,坐火车穿越亚欧大陆,在意大利米兰租二手车游欧洲……他们一人解说一人拍摄,游完一地就把视频上传到网络。”
想在路上“永远年轻”的背包客数不胜数,而停下步履后的生活轨迹更耐人寻味。因“穷游全世界”出名后的这4年,属于背包客袁斌的后续剧本,是把私人爱好转换为全新的事业。他创立了“动旅游”,通过Vlog(视频博客)打造旅游视频内容输出平台。
袁斌家住三亚,受到家乡产业气息的感染,最初从事的工作多少和旅游业沾边。大学读外语专业的袁斌,2009年毕业后先去证券公司工作,后来转而去酒店、高尔夫球会,中间还开过西餐厅。
当初袁斌和爱人辞职环游世界时,自媒体内容创业尚未兴起,两人带着“边旅行边挣钱”的想法,尝试拍摄、剪辑一点旅行内容,发到网上。两人用手持DV拍的旅途视频与优酷合作,《背包去环游》以自制节目形式更新,综合评分很高,成为当时旅游领域的头部内容;成立“动旅游”后,袁斌夫妇通过购买其他背包客素材、进行后期加工的方式,发布了第二档反响不俗的节目《我要去旅行》。
作为自媒体创业者,袁斌并没有试图在旅行难度上攀升更高数量级。他希望“动旅游”是一个能够帮助用户生产旅行视频内容的平台,主打背包客Vlog,以轻便的形式和真实的心态记录旅程。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即视频博客、视频日记。“现在大家都愿意通过手机分享,而手机的视频剪辑也越来越普及,门槛越来越低,很多人愿意尝试制作这样的内容”。
袁斌分析过平台的用户画像,75%以上的用户年龄段为19~29岁,用户身份以学生和青年白领为主,尽兴旅行的机会相对少一些,“内容给他们代入感,感觉好像也跟着走出去看这个世界一样”。
袁斌感觉,他们的视频产品受喜爱的原因之一是“平民视角”。很多旅行自媒体平台倾向于展现惊险刺激的冒险玩法,或炫耀常人难以抵达的“孤傲之地”。“我们想要传递的一种信息是,谁都可以去旅行,去记录,去分享他们的旅行经验和故事,而不是把这个内容抬高到别人做不了,或者说,他们只可以看。”
除了接地气,袁斌还很在意旅行的“真实面孔”。
他笑称,外人看来羡慕嫉妒恨的旅行生活,实则并非一直高潮迭起,他自己旅行到第三年就已然时不时出现疲惫感。“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你制作的内容还硬要给观众呈现亢奋的状态,多少会显得做作、刻意”。不同于其他精心设置“剧情”的内容生产者,袁斌夫妇格外尊重真情实感,起落随性。
“粉丝也会留言,说你们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看成是一种记录,好与不好都记录下来,很真实,我不想去掩盖什么东西。”袁斌坦然面对自己的“真性情”,也希望为其他在路上,或尚未出发的背包客,传递一分诚实的旅行观念。
运营“动旅游”,袁斌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市场观察,改善用户体验。例如他们在平台上设置了视频生成模板,省去用户专门剪辑的麻烦;发现常规Vlog对发布者个人的气质和属性颇有要求,且需要持续旅行、产出才能吸引用户关注,团队便进行平台改良,推出一分钟“MINI Vlog”,让发布者无压力呈现想拍的一切。
另外,袁斌发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核心粉丝的内容需求和消费能力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除了供应线上内容,袁斌考虑在线下体验方面进行尝试,带着这些用户实地体验他们想要的旅行。
夫妇二人把曾经的旅行兴趣全部付诸于高速运转的创业,袁斌笑言,“如果可以选择的话,真的不想创业,好辛苦”——他一度因工作与生活的“不分家”而感到困扰。“我开始在这方面作调整,回到家之后不去忙工作的事情,多关心家人。”
袁斌不愿如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那样,对工作以外的美好生活不管不顾。毕竟“动旅游”起源于如此有爱的旅行,又怎能消磨掉快乐的光亮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如果去网页上搜索内蒙古姑娘石悦的名字,你会找到时间跨度为10年的两种信息。
当下,石悦是游戏行业一名知名女主播,是圈中人尽皆知的“女流”“66”;而10年前,石悦以高考状元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教育频道经验帖和采访中。
本来这是属于一个人10年前后的不同时空。就在去年,一篇介绍石悦的文章如推倒了时间墙一般,把两个人生阶段里的石悦“合二为一”,引发公众热议。
石悦是2006年内蒙古理科状元,高考总分702分,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很多人不敢相信,原来“看脸”的直播行业还藏着名校大学霸!
对于突如其来的舆论热潮,石悦略显无奈地表示,明明她做游戏直播已经有些时日,且在游戏行业积攒了一定影响力,“只不过主流社会突然知道了这件事,知道我本来是学霸”。
“不过想想,不管他们说什么,事已至此啊!我已经在我想做的事情上开始了,别人的声音不会影响到我。”
那一桩“舆论热点”让很多圈外人认识了石悦,而她本人的态度极其冷静。“我希望热点话题有它的意义,让社会上不了解直播的人通过我这个侧面打开对直播的认识。但是对于我的意义,还是需要自己在行业里努力,在个人能力和业务上下功夫,才能快速涨粉。”
“坦诚来说,我的起点不适合做主播。”石悦说,她最早是一名“视频UP主”,将自制的游戏视频上传到网站上。2015年在朋友建议下开了直播房间,打游戏的同时和观众进行交流。
“我性格比较内向,原来做游戏视频就像做节目,可以剪辑,我今天录音状态不好可以明天再录;而主播每天都必须是饱满、外向、不断讲话的状态。所以我一开始做直播遇到了许多挫折,那段时间也很困惑。”
石悦说,因为她打游戏时很专注,怕讲话分心,结果观众见她不讲话就散了。石悦不得不强迫自己说话,说有趣的话。“直播每一分钟都要讲出包袱,这太难了,我又不是相声演员!”石悦在开始直播的半年到一年里,整个人性格都发生了变化。本身不是一个“话痨”,但作为主播什么话都要说,要成功营造聊天的气氛,这一点她花了很长时间慢慢锻炼。
石悦感叹,她在传统的家庭里长大,是习惯活在鼓励和赞美中的好学生;可进入互联网直播行业后,发现观众是无法挑选的,喜好更不是她所能完全掌控的。
“我没有直播的天赋,但我可以努力。我不断回播录像,改变表达能力、沟通方式,一点点改善。”石悦相信天道酬勤。
平时一场4小时的直播,石悦前期会准备4~5个小时,“花很多时间看书,比如心理学的书,还有各种杂书,连大家都在看的电视剧我也要看”。
“学霸”出身的石悦表示,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她自信来源之一。以前在大学,石悦从图书馆回来抽空做游戏视频,常常忙活到半夜两三点才睡觉。“我一直都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做直播也会钻牛角尖,用做一道题的方法去面对工作上的问题”。
身为女主播,自我感觉“吸粉”的亮点在哪里?石悦说,首先她直播的内容和类型具有特殊性,不追着最热门的手游、网游跑,而是“在全世界找有趣的小游戏给大家”;其次,性格很重要,“大家认为我是一个很逗的人,不是不苟言笑的人”。
还有用户黏度和时间积累。石悦表示她的直播间粉丝“偏理性、淡定和逻辑”,“涨粉”状态则是一种平稳、慢性的增长过程。“观众是很聪明的,眼睛特别雪亮,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你在怎么对待你的直播,他们判断得很清楚”。
在石悦的眼里,用户黏度可称之为真诚度。粉丝去关注一个女主播,不只是因为她是漂亮女生,她在打一款游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看你,是因为在某一方面和你有共同点,又或者在你身上看到了内心希冀的闪光点。”
石悦对直播行业的前景是充满期待的,她说有时候粉丝会聊起最近又有哪些“高学历”主播加入了。“大家会说‘啊女流你有没有危机感?’我说‘有有有哈哈!’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来是好事。”
石悦表示,每个新兴行业早期可能都会出现不规范之事,但她坚信,这扇大门打开之后,一定会有更多专业的、高素质的、有理想的人涌进来,让行业生态日益得到改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