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90后浦东的改革答卷

发布时间:2018-09-17 06:3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烨捷 邢婷 刘世昕

  日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览展厅,11岁的李明弈小朋友在父亲带领下观看一幅浦东美景的绒绣。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剑/摄

  中国的90后是特殊的一代人,他们比父辈更敢闯、敢试、敢干,身上有不为沉疴所束缚的特质。“诞生”于1990年4月18日的上海浦东亦是如此。

  浦东出生的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的时代起点。作为改革大潮中的后来者,浦东却一直保持着一马当先的姿态,创新了33个全国第一,触碰了很多难啃的硬骨头。

  尤其是2013年上海自贸实验区在浦东设立以来,那里的改革越发大刀阔斧,破解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难题,负面清单、证照分离等全新的改革模式在全国推广复制。

  28年的时间,浦东长高了:当年全区最高的建筑是一座25米高的消防塔,周围是阡陌纵横的农田;今天,它拥有全国第一高楼——632米高的上海中心,摩天大楼鳞次栉比。

  浦东还长壮了,经济总量从设区时的6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9651亿元,今年还有望闯入万亿元地区的俱乐部。

  浦东也内外兼修了,既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还涌现出了诸多年轻人竞相打卡的文化地标,供人们惬意休闲的水岸步道沿黄浦江蜿蜒,真正落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政府甘当“店小二”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的7号办事窗口与众不同,是专门供办事企业来给政府办事流程“找茬儿”“挑毛病”的。

  设立“找茬儿”窗口这个小细节,算是浦东新区政府部门第N次提升“放管服”水平的一个缩影。

  这个上千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大厅实现了327项由浦东新区政府各部门受理事项的全覆盖,很多事项企业最多跑一次,还有更多的事项网上就能受理。2017年11月开设的“找茬儿”窗口,更加凸显了政府部门向公众“拜师学艺”,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的决心。

  在办事大厅的排号机上,企业甚至可以领取“办理事项”为“找茬儿”的号码牌。7号窗口的责任人倪哲一说,在过去近10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100多项办事流程在办事企业的“找茬儿”下得到优化。

  倪哲一还记得,“找茬儿”窗口设立不久,就有企业来“找茬儿”说,他们向不同的部门递交办事材料时,经常会被要求提供企业的工商登记地址,既然政府部门的信息都是联网共享的,为什么还要求企业一次次提供纸质证明?

  “找茬儿”窗口收集到的信息很快反馈到了服务中心的领导层,经过各方协调,企业办理各类事项需要向不同部门提交相同的信息时,只用交一次了。

  倪哲一说,别看7号窗口就他一名责任人,但他背后却有一个庞大的支持机制。对这个窗口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浦东新区还建立了问题处置机制,设专人专岗进行汇总、分析、派发、跟踪和反馈,有了优化结果还要告知“找茬儿”人。

  政府如何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提升放管服能力、改善营商环境,是近年来浦东在改革领域的重大布局,更是改革深入区中最难触碰的问题。

  政府甘当店小二的角色转变,确实换来了企业投资、创业、干事的热情。2017年,浦东新区新增市场纳税主体5.9万家,比2015年增长29%,增速前所未有。

  还东平是浦东一家企业的政府事务总监,他的工作就是专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这些年他明显感觉到政府的办事效率越来越高。过去,要申请一张“公共卫生场所许可证”,至少需要20天,现在当天就能申领到。企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可以腾出精力,更好地回馈社会。

  在浦东,被提及最多的还有进口化妆品的案例。自贸区设立之前,任何一家国际化妆品公司要从国外引入一款新上市的产品,需要拉着箱子来来回回,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上小半年。

  从2016年起,位于浦东的上海自贸区推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由审批改备案制之后,一款新品只需要三五个工作日就能落地浦东,实现与国际市场发售的零时差。

  一组来自浦东的数据令人咋舌。在国家食药监部门每年批准上市的一类新药中,每3款就有一款来自浦东张江药谷。对在那里创业的江磊来说,正是浦东政府部门的服务提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效率。

  江磊的企业员工不多,只有28人,大多是年轻人,目前正在研发5款新药。创业这些年,他最大的感受是在张江跟政府打交道,办事便捷,没有官架子。他这样的创业公司,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直接找到张江管委会,从员工落户到租赁人才公寓,全都一站式解决,从不推诿扯皮,让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创新、发展。

  也正因如此,张江药谷聚集了全国新药研发势头最猛的企业,这里孵化了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

  对浦东而言,政府的自我革命仍在进行。正如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所说,浦东要继续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开办企业等方面打造自贸区速度,打响政府服务的品牌。

  人才新政释放红利,谋求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习俊通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曾经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但不久前,他却辞去大学里的行政职务,带领着一支168人的高精尖团队,扎根在距离上海市中心超过70公里的浦东临港科技城,为科技城里的高端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提起自己“搬家”的缘由,习俊通说,虽然早几年临港还是一片平地,但如今已经是上海智能制造的承载区。这里的企业以尖端制造业为主,工厂多、企业多,对科技支撑需求也很多,而他的研究和团队正好可以帮这些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实现研究与运用的无缝对接,这对研究者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临港,像习俊通这样被引来的“凤凰”并不少,这背后是浦东打造高端制造所带来的机会,更有临港对人才求贤若渴,出台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力。

  2014年,浦东被赋予新的使命,要全面开展科创中心建设,打造与自贸区比翼的“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支撑起创新试验田的是“张江-临港”南北创新走廊联动的方案。

  这意味着,浦东将依托张江科学城的创新源泉,利用临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殊机制,加强创新协同和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这一步棋,可以说是浦东经济质量的再提升。

  尽管在过去20多年间,浦东GDP的年均增速超过15%,但在浦东人看来,经济的质量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

  事实上,浦东成长的28年,也经历了经济质量的几次升级跳跃。

  浦东新区设立之初,浦东人就已经意识到,上世纪80年代,出口原料型的轻工业价格低,可要是加工成半成品,就值钱多了。所以开发初期,浦东就在金桥设立了出口加工区,果然成为当时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后来,陆家嘴金融商圈和张江生物制药板块的崛起,都在提升着浦东GDP的质量,逐渐打响了浦东外贸、金融、生物制药的品牌。

  当科创中心的使命来临后,浦东又打出了激活创新的改革组合拳,出台科创中心建设22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人才政策33条、扩大开放100条等政策法规,保护创新的源动力,打造人才高地。

  2017年6月16日,浦东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9条措施,并宣布成立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负责受理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永久居留认定和推荐等,为外籍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已为3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具了永久居留推荐函。

  今年,临港推出了最新版的人才政策,大到创业注册公司,小到员工租赁住房,甚至实习生的补贴都有细致规定。临港的目标是,致力于打造一座“生活最舒适、人才最向往”的活力新城。

  创新之城的定位与人才政策的红利给浦东带来了新名片,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墨子号卫星发射成为浦东新的注脚;在张江,以“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设施为代表的“国之重器”,成为国际著名“创新引擎”。

  “上海光源”发出的照亮“1微米的世界”的神奇之光,可以看清微纳米量级的个体,从禽流感病毒到外尔费米子,科学家们得以了解、追踪物质内部结构,多项科研成果为破解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流行病毒难题立下大功。

  有人说,浦东正经历从“代工厂”向“智慧谷”蜕变。这一蜕变折射出的正是浦东从“制造”到“智造”的追求卓越之路。

  以2017年的数字为例,浦东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达75%,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

  改革之下的民众获得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浦东陆家嘴金融商圈,金茂大厦、环球中心和上海中心3座摩天大楼比肩矗立,它们既是浦东的地标性建筑,又是浦东繁华与时尚的代名词。

  而对一部分年轻人来说,毗邻3座经济地标的一座3层白色小楼,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浦东“网红”。这里曾经是陆家嘴图书馆,现在是一座难求的“融书房”。一个“融”字浓缩了传统图书馆转身为网络时代文化打卡圣地的过程。

  “融书房”除了保留传统的借阅图书的功能之外,更是在每个周末都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提供多场文化盛宴。

  第一场读书会开始于今年的4月22日,四五个月的时间里,读书会参与人数已近6000人,每场活动人员爆满,并以“在场+在线”的方式覆盖全国2.2亿观众。

  其实,这座“网红”文化地标不久前还是一座平淡无奇的社区图书馆,摆设陈旧,服务落后,鲜有年轻人光顾。而现在,时尚的设计、年轻人感兴趣的文化分享,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吸铁石效应。

  开发开放28年,浦东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相比之下,文化却成为发展短板。浦东曾经有不少令人尴尬的事实,当地的人均文化场馆数仅是伦敦的1/8,没有像样的演出场馆,看场戏都要跋涉到浦西。

  经济快速发展的浦东决心内外兼修,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玮说。如何为年轻人量身定做最具创意的文化产品,让年轻人的活力“反哺”文化产业,“融书房”正是政府引领青年文化的一次尝试。

  浦东的另一个网红文化地标“1862船厂”,不仅被本地人竞相打卡,更是国际大牌艺术机构和时尚品牌新品发布最为青睐的场所之一。

  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船厂,坐落在黄浦江畔,记录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史。2005年上海船厂整体搬离浦东,老船厂旧址上被开发建设成一座集综合商业、住宅、艺术、酒店、办公于一体的136万平方米超大都会综合体。

  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船厂和存有浓厚工业历史印迹的老船台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改造成为时尚艺术中心剧院,这里将成为天天有表演、天天有展览的文化艺术新地标。

  一个个酷炫元素丰富的文化地标正令浦东新区昔日的文化地图发生巨变。与此同时,这里的文化创意产业标识度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2017年浦东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扩大,全年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056亿元,增速接近20%,占全区增加值比重10.9%,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约28.4%,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吸纳就业约30万人,成功打造了文创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浦东样本。

  还是在黄浦江畔,一条长达22公里,可供百姓步行、骑行的滨水廊道沿江蜿蜒,观景、锻炼、休闲……市民游人在这里与水亲近,尽情放松。

  上海东岸集团建设管理部总经理陈立说,滨江贯通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堵点和断点,仅浦东地区滨江去年一年就排摸出29个堵点,包括工业厂房等。这些堵点分属于不同的企业事业单位,要一个一个分别沟通、协调拆除。浦东拆除了8万余平方米的老旧建筑,把27万余平方米的江畔步道还给了老百姓。

  “一个充满国际化、创新性、先进性的健康文化生态体系,一定会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生产出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促进浦东高质量发展,提升浦东人民高品质生活,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黄玮说。

  浦东这位90后,正书写着一份朝气蓬勃的改革答卷。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青年大学习”第八期开课啦
      如何切实落实从严治团要求,快来与伙伴们一起交流分享,青年大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 浦东28变
      全球金融机构汇聚;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试验成果推广到全国,这些都佐证着开放是浦东的基因。
    • VR展厅里的新浦东人
      他们带着执着与梦想,见证浦东的腾飞,陪伴浦东的成长,一起走进展厅,走近“新浦东人”。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