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刻,总有中国青年报社记者的身影,如今,他们用全媒体报道的方式记录着这个时代。(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摄)
8月29日晚,中国青年报社采编群里发布了一项“挑战”:正在策划的一组关于浦东新区报道,要主打新媒体,发力移动端。
28岁的浦东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创下诸多第一,它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敢闯”“敢试”的印记。作为一家面向青年的主流媒体,如何向年轻的读者讲述“90后”浦东的故事?67岁的《中国青年报》决定“大胆尝试一把”,放下新闻纸,主打移动端,用全新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与浦东相遇。
两个星期后,前后方报道团队在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短视频、H5、VR等11个新媒体融合产品,《遇见浦东》《浦东20点》等报道因其年轻的表达方式被年轻读者点赞。
这标志着这家3年前宣告“脱纸化生存”的传统媒体,已初步进入“实践时”。中国青年报社总编辑张坤在其微信公众号里写道,捅破最后一层“纸”的时候到了!
青年在哪里,主阵地就在哪里
浦东全媒体报道并不是中国青年报社“移动优先甚至‘唯一’”的第一次试水。
2017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首次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向青年用户发出邀请,以“强国体”接龙的方式,众筹2018年新年献词,把舞台交给青年。
“我是中国青年报,一家‘改革再出发’的媒体。我希望与每一位青年近一些,再近一些。推动这片苦难辉煌的土地实现更多梦想,服务中华朝气蓬勃的青年获得更强力量。强国一代有我在!”
短短3天,潮涌而来的留言刷屏。《新时代我的舞台我的国》成为众多年轻人通过微信集体完成的一次表达,一字一句背后,是一张张青春、生动的面庞。
今年4月27日,中青报67岁生日当天,头版的评论这样写道,《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方式虽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但依然有着不变的坚守:“纸”变了,有公信力的“报”没有变!“形”变了,文化传承的“神”没有变!“场”变了,服务青年的“人”没有变!
一个来自江苏的校园媒体的大学生,在网上送出祝福:《中国青年报》依然在各种网络和移动平台,陪伴、影响着我们成长!
这名大学生是中青报牵头发起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骨干。校媒联盟聚集了全国几千家校园媒体,与KAB创业教育推广办公室成为直接触达并影响几千万大学生群体的两大重要渠道和平台。而他们背后,更是庞大的青少年社群和用户。
今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北京南站出发的G7次“复兴号”列车,满载着近300名“00后”驶向上海。这是中国青年报社为“00后”举办的成人礼。在近6小时的高铁直播中,全国网友在互联网另一端用手机为青春点赞,这场直播及相关视频播放总量超过1500万。
同一天,“强国一代有我在”主题歌及MV在列车开动之际同步发布。这首歌由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头部音乐平台向社会征集而来,并邀请张艺兴、周冬雨、张一山等受青少年喜爱的正能量明星演唱。一位青年用户在朋友圈里转发时写下这样的话:“想不到,《中国青年报》这么潮!”据不完全统计,“强国一代有我在”MV播放量超过2.5亿。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以青少年和中年群体为主,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98.3%的人用手机上网。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72%的青少年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
如今,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他们活跃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生成与引导的主战场,广大青年的主要聚集地。
作为一家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的媒体,中国青年报与时俱进,创新表达,全媒体、立体化,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青年聚集的平台载体,进行影响广泛、有实效的青年思想政治引领。
今年4月,人民网等发布《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中国青年报》位列全国报纸类榜单的第六名。9月6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的2018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布了《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综合传播力榜》,《中国青年报》的官网中青在线位居第六。人民网发布的《2018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位居全国党报第三,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的文章平均阅读量也在全国党报中排第三位。目前,《中国青年报》移动端直接用户突破2000万,诸多移动精品的浏览量过千万。
这场全媒体融合转型探索自2014年启动,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24小时中青报在线”到“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2017年,《中国青年报》特色的中央厨房——“融媒小厨”开张,成为报社全媒体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的机制平台。
这家正在加速转型的媒体坚信,青年在哪里,新媒体的主战场就要设到哪里;青年想什么,新媒体的观察、呈现、引领就要跟到哪里;青年要什么,新媒体的主责主业就要服务到哪里。
纸媒记者冲向移动“新战场”
“融媒小厨”虽小,却“五脏俱全”,“‘融媒小厨’可以烹大餐,‘融媒小厨’大情怀”是编辑记者的共识。
每天,8块LED大屏同时启动,中青在线网站、《中国青年报》微博、全国各地直播画面、稿件传播情况实时可见。值班团队针对前方记者发现的新鲜“菜品”及时编辑处理。值班社领导坐镇指挥,决定如何“料理”,运营部门再将一道道“佳肴”分发传播。从“食材”选取到“摆盘”上桌,环环相扣。
曾经只负责为报纸供稿的记者纷纷冲向“移动新战场”,这让全媒体协调中心副主任崔丽感触颇深。在她看来,“全媒体”操作是记者的标配,“一鱼多吃”成为报社融媒体传播的特色。
对于采写的作品,记者先网后报的意识越来越强,回传的短视频越来越多,H5、VR成为内容生产的主角。作为新闻战线上的“老兵”,崔丽也在融合转型氛围的影响下,与年轻同事玩起了精品再造,将见报稿件转化为适合移动端传播的产品,视频和H5成全媒体报道标配。报纸传统采编部门转型为全媒体采编部门,创造了诸多有影响力、传播力和鲜明青年特色的精品。
“融媒小厨”采用“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的内容生产制作模式,每个专业部门都生产全媒体内容,并负责各平台、频道内容的编辑发布,通过全媒体协调机制,形成一个全媒体报道的有机整体,基本实现“信息共享、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
《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陈婧,原本只是一名文字记者。而现在,她的面孔经常出现在直播镜头中。在同事眼里,不管是中美关系、英国脱欧,还是两会报道、G20峰会,面对镜头,她总能滔滔不绝,“几十分钟没问题”。
“一个人的背后是一支队伍”。在陈婧看来,后方全媒体协调中心、直播组、视频部的同事把控着直播系统和碎片化视频剪辑传播工作。融媒小厨机制,打破了单打独斗和部门的区隔,真正做到了部门和媒介融合。
转战新媒体,许多记者感慨“背包变重了”。以前出门时带的笔、采访本、录音笔“老三样”,远不能满足新媒体的需要。如今,记者的背包里多了拍短视频用的单反相机、三脚架,做直播用的手机、手持稳定器等,甚至还有记者学会自驾无人机玩航拍。
经历4年探索发展,记者适应了用“重”背包打造“轻”型产品。直播、小游戏、VR、MV、表情包等产品轮番登场。两代青年接力修建新老成昆铁路的报道《半个世纪的青春接力》,将单一精品再造转化为多样分类精品,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推出H5、视频、海报、音频、原创歌曲等近10个产品。军事部玩起了H5,国际部保持24小时发稿的节奏,共青团新闻中心、高校传媒联盟秘书处分别牵头制作的视频节目《共青团新闻联播》《高校新闻联播》与青年周周相约。
这些“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视觉锤”,一锤一锤砸向“理性”“温暖”“向上向善”“维权”等“钉子”。这些多样化、精准化、分类化的产品可以申请不同级别的传播,供报社50多个微信公众号、近千万粉丝的微博选用,同时向合作平台推广,精准送达数千万甚至数亿用户。
如今,报社各个部门被融媒小厨机制串联起来, 20多个融媒工作室先后诞生。2015年以来,记者制作了各类精品视频2387个;制作了H5作品600多个,H5作品总浏览量5亿多人次。
打一场精品战 改革再出发
今年8月,《解放军报》一篇报道开头说:“这个盛夏,随着一篇题为《我站立的地方》新闻作品的刷屏,边防营长余刚和战友们的戍边故事,令无数国人感动落泪。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一群普通官兵的故事,何以打动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
“刷屏”的新闻作品,指的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反映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六连戍边故事的全媒体报道《我站立的地方》,被1.2万个微信公众号转发。由于报道的广泛传播,报道中提及的一位军人,甚至接到贵阳一个售楼员打来的电话,问他是不是自己几年前接待过的客户。确认身份后,这位售楼员激动地表示敬意。
融合创新中,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创新。虽然转战新媒体主战场,但传统媒体的“有效性”“高质量思维”,依然是精品内容创新的基础——“融媒小厨”开张运行,以创造一系列有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和鲜明青年特色的精品为目标,让“融媒小厨”能定制“私房大菜”,真正发挥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今年以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用“强国一代”理念描述青年,围绕“强国一代有我在”大讨论进行策划。一系列精品图文报道、视频直播、H5、MV、小程序、微视频等线上线下全媒体活动,努力让“青年能懂,青年有感,青年可亲,青年参与”。
“强国一代”表情包刷爆微信朋友圈,单周发送量突破10万;作为在“复兴号”上五四青年节为近300名00后举办成人礼直播的系列新媒体精品之一,多次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重要视听节目;系列短视频《出彩90后》,节目总播放量超过9000万,这些精品报道得到青年用户认可。
运营一年多,融媒小厨诞生了一系列有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和鲜明青年特色的现象级精品。报社内部达成共识,“不去一味追求所谓的流量,要砸就要砸响有意义、有故事、有深度、有温度的刷屏弹”。在融媒小厨的调度指挥下,诞生了《中国面壁者》《出路》等年轻人喜欢的全媒体报道。
为了打造H5作品《梁家河全景带你走近青年习近平》,团队实地走访,大到梁家河的全景、小到屋内的一个摆设,如何呈现,反复讨论碰撞。“头脑风暴”多次后,最终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得到启发,通过VR全景(720度还原场景)、3D建模、陀螺仪等技术,历时两个月,真实、生动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生活工作状态,至今获得1300多万点击。
正在公示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篇目中,除两篇报纸作品外,还包括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短视频《绝壁舞者》和网评《极恶!拿慰安妇头像做表情包,良心何在!》两个作品。视频部负责人高旭第一时间发了一条朋友圈,在他看来,这是对中国青年报社在短视频领域探索的肯定与鞭策。
“融媒小厨”小而美,有大情怀又经济实用,不仅社会效益明显,也带动了整体品牌运营效益的增加,对中小型的媒体机构和地县市融媒体中心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融媒小厨”吸引了200多家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和地方媒体前来考察。
“不改革,即淘汰。”几年来,报社坚持“全面从严治报抓管理、全媒体融合改革促发展”,采编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报社转战移动端为主的互联网主阵地,守正创新,打好精品战,持续有效提升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
如今,“融媒小厨”将再度升级,全力寻找“轻型化”突破口,在全面融合、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精品打造、人力资源改革方面创新升级。这家正在加快转型的媒体决定,不仅要成为与青年一起成长的好伙伴、啦啦队,而且要努力成为强国一代的召唤者、陪伴者和引领者。
每天,“融媒小厨”都保持24小时高速运转。为方便大家“头脑风暴”准备的几间会议室,很少有空闲的时候。“精品”“爆款”成为讨论中最常出现的词语,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向自己和团队发问,“这样的产品青年是否喜欢”,是否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也因此,在某次会议上,一位记者毫不留情推翻了花3天做出的方案。她这样鼓励团队,“我们可能跑得不算快,但不能有一天停下脚步”。
创新无止境,改革再出发。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张坤表示,我们将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打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都更强的新型主流青年媒体融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