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3岁的杨成寿来讲,“团中央驻灵丘扶贫工作队”实在是个太熟悉的队伍,作为山西省灵丘县大棚种植的“土专家”,他与这支队伍的缘分颇深,“工作队在灵丘20年,我们就处了20年”。
“第一任队长和我们1个月就建起了30个大棚,3000亩的无籽西瓜就在这儿育苗。”老人手指着燕家湾村的土地感叹,20年前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正如杨成寿所讲,1991年灵丘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开发重点县,1998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团中央定点帮扶灵丘,至今已有16批工作队在灵丘接力扶贫。
“现如今又有大升级,‘十六队’引进新技术,建起超大棚,产量翻倍,人工却省了不少。”杨成寿所说的“十六队”,是团中央第十六批驻灵丘扶贫工作队,这是灵丘百姓同扶贫工作队熟络后,对他们亲切的称呼。
一个超大棚占地近1000平方米,安装自动卷帘机、现代化滴灌设备,可调温可控湿。冬天种叶菜,夏天种瓜果。老杨笑着说,这可是灵丘大棚的“最高配”了。
连上线,搭好桥,扶上马再送一程
在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干了34年村干部的老支书段立富与杨成寿有着一样的感触。
过去,清泥涧村只有传统种植,仅仅解决温饱问题。
“2006年团中央扶贫工作队入村扶贫,村里开始搭建大棚。”段立富介绍,工作队为大家从北京请来专家,在教授贫困户大棚种植技术的同时,也让这个小山村与外面的世界建起了联系。
宫永生、段润花两口子是靠种大棚脱贫的。宫永生说,刚开始种有机蔬菜,一年下来毛利润竟然有5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心气”。
“如今,‘十六队’又帮我们新建了拱棚,让带着村里的贫困户一起种。”据宫永生介绍,在团中央扶贫工作队队长、灵丘县副县长阚宝奎带领下,他们和村里的其他“能人”一起,与扶贫工作队、村里合作出资,建起了新拱棚。建新拱棚的钱,他们出“小头”,工作队和村里出“大头”。
新拱棚的投入成本低,技术难度小,贫困户们以用工、参股等形式加入进来,有劳动能力的可以来打工学技术,实在参加不了劳动的也可以分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批又一批团中央工作队的支持,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段立富说,只要自己还当一天村干部,就要把团中央给的钱、给的技术用好,给大家办好事情,“不能负了团中央的情!”
令“十六队”全情投入的,还有灵丘县红石塄乡红石塄村的“千亩有机苹果采摘园”。
记者在红石塄村看到,采摘园规划建设1000亩,目前500亩果园已栽种成型,果园旁两个大型的现代化机房正在运转。
该园引入了以色列先进的膜下滴灌技术以及最新的果树品种,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一棵果树就是一根枝条,据农技专家介绍,等到苹果成熟期时,枝条会从上至下结满苹果,整个果树结果后呈圆柱形,结出的苹果品质好、产量高。
该项目采取企业投资、农民参股的方式运作,实现周边4个村贫困劳动力全覆盖,有效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
“这要感谢‘十六队’,带着我们几次外出学习调研,帮我们引进果树种植的先进技术,对接这方面最权威的专家。”红石塄乡党委书记赵斌介绍,去年在团中央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他们前往河北农业大学实地考察学习苹果种植技术,还把最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引回来。
“将来,红石塄春季可以观花,秋季可以摘果,还能看红石塄乡秧歌,每年客流量预计将超过数十万人,乡村扶贫产业终于找到了突破口。”赵斌说。
“这样的帮扶不是一时一次,我们已经跟河北农大教授达成协议,未来要持续跟踪指导。将好的扶贫项目与贫困地区,连上线、搭上桥、扶上马再送一程。”阚宝奎表示。
不断涌现的电商新农人
从年产绿小米3.6万斤,到年产绿小米60万斤且不愁销路,刘锦林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在刘锦林牵头成立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中,共有196户种植户,其中120户是贫困户。
“十六队”与刘锦林结缘,源自他首次参加“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尽管准备仓促,成绩不理想,但是这个灵丘小伙对家乡土地的深情、带领乡亲创业脱贫的迫切愿望却引起“十六队”的注意。
“我们鼓励他再次参赛,并且帮他练习普通话、修改PPT,还去现场给他当‘拉拉队’,最终他获了奖,我们也跟自己得奖了一样高兴。”“十六队”队员左晗告诉记者,自那时起,刘锦林特别愿意和他们聊天,从合作社运营方式、产品的包装设计到销售模式,“总想听听我们的建议”。
“十六队”队员梁汉补充道:“有时候我们也不懂,就去找朋友咨询,回来再讲给他听。”
在对绿小米旺盛的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后,扶贫工作队支持他扩大种植规模,由线下销售转为线上线下同时推广。刘锦林介绍,他们合作社的绿小米、小杂粮都是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零售价很有竞争力,对种植户的收购价也要高于一般市场标准,现有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灵丘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永山介绍,“去年,我县成功申请了全国电商进农村示范县,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全县的电商工作还将上一个新台阶,这些都离不开团中央的支持。相信未来县里的青年创客、电商新农人还会不断涌现。”
为贫困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一扇窗
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在灵丘,工作队帮助建成的“青年之家”强调“公办公益、扶贫扶智”的理念,为贫困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记者在灵丘期间,观摩了一场在石家田乡九年制学校开展的“VR入团必修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头戴VR眼镜,可以身临其境地“穿越”到各个历史阶段,了解共青团的光辉历程;可以像完成寻宝游戏一般找出团旗、齿轮、阳光等团徽元素,学习团的基本知识;亲身体验从申请入团到成为团员的各个环节,在入团仪式现场与新团员庄严宣誓。
团灵丘县委书记鲁二峰说:“中学共青团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好团员入口关,提高团员先进性。团中央学校部指导开发的VR团课,有效解决了团课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率先在灵丘覆盖所有入团学生。”
除了“送课入校”,工作队还在灵丘县“青年之家”专门建设了一间VR超级教室,开设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相衔接的200余门VR课程,涵盖科技、物理、生物、地理等。
“青年之家”的另一间教室里,配备了全套、完整的3D打印设备,这是与北京一样水准的“创新部落”。目前,灵丘县“青年之家”的VR教室和“创新部落”教室已排满课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近3年脱贫家庭学生和乡村留守儿童可以免费参加所有活动。
“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教育欠缺太明显了。我们要努力让他们能够跟城市的同龄人站在一样的起跑线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阚宝奎说。
葛才贵是灵丘县义工联的负责人,也是灵丘县“青年夜校”活动的亲身经历者和组织者之一。“我一直想给义工联的兄弟姐妹请一位老师来系统地讲一讲为什么做义工、怎么做义工。‘十六队’来了以后,给我们联系了最专业的老师,讲得既专业又生动。”
“青年夜校”系列活动是工作队教育扶贫的另一个重点项目,由县里的部门单位、组织机构结合贫困人口具体需要,向工作队提出培训需求,再由工作队发挥团组织优势,引入外部智力资源,开展专项培训,靶向精准、形式多样。截至目前,扶贫工作队已先后开展青年创业、形势政策、就业技能、农业技术、成才励志等各类“青年夜校”培训近30期,培训2700余人次。
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整齐的联排“别墅”依山而建,厨房接入天然气,卫生间、暖气、淋浴等设施一应俱全,规划齐整的有机农田被石块间隔成若干个田字格,种着不同的蔬菜,四周山林鸟鸣不断……
灵丘这座因赵武灵王墓而得名、因平型关大捷被载入史册的城市,在“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的试验转型中被“唤醒”,往日的贫困破败逐渐消失不见。
阚宝奎介绍,“县里的乡村民宿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帮助县里发展家庭民宿产业,努力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有着青山绿水、安全食品、健康生活环境的灵丘,将特色乡村民宿项目作为一项扶贫举措来抓,不仅有利于提升全县旅游接待能力、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也有利于吸纳更多贫困人口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在团中央驻灵丘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一批又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者、青年学生代表,带着学习和改变的渴望走出去;一批又一批专家、社会人士,带着知识和资源走进来,来自产业、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灵丘。
“团中央对我们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灵丘县委书记张强说,“20年来,灵丘与团中央早已融为共同奋斗的一体,一路携手同行。今年年底,灵丘县将实现脱贫摘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团中央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有信心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