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控要点课目中,参赛队员依次通过低桩网。张海辉/摄
扫一扫,看视频
隐蔽行军、夺控要点、阻击援敌……伴随着阵阵硝烟和枪炮声,9月19日至20日,陆军“精武-2018”特种部队组军事比武竞赛在南京某陌生地域拉开序幕。
25岁的班长梁跃华带领战友在连绵的阴雨中跋涉,作战靴上沾满了烂泥。刚结束一个课目,他们就要背起沉重的背囊赶往下一个比赛场地,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真的在战场上一样。”
在这名年轻的特战班长眼里,这场由陆军主办、陆军工程大学承办的竞赛显得格外与众不同:10个竞赛课目连贯考核,全程设置战术背景,综合考察技战术水平,虽然是比赛,但带着浓浓的硝烟味儿。
比武竞赛是军事训练的指挥棒,这些竞赛场上的新变化,折射出近年来特种作战训练理念的转变。
36小时连贯考核,“就像一场作战行动”
9月19日上午,当十几支参赛队站在竞赛的起点时,等待他们的将是36小时马不停蹄的高强度连续考核。
梁跃华和战友们携带战斗装具、背着25公斤重的背囊在丘陵地带穿行,不一会儿迷彩服就湿透了。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在竞赛设计者的眼中,这些士兵正在隐蔽行军,准备对某陌生地域实施渗透侦察。“我们以战斗班遂行特定作战任务为背景,按‘渗透、侦察、打击’3个模块设置了10个课目。”特种部队竞赛阶段总裁判长、陆军工程大学军事基础系主任贾卫介绍说。
这10个课目包括隐蔽行军、通过障碍、敌后生存、定向越野、夜间侦察、观察报知、夺控要点、阻击援敌、战场急救9个既定课目和1个临机课目。梁跃华觉得,这些课目串连起来“就像一场作战行动”。
“仗怎么打,竞赛就怎么办。”陆军工程大学政委张碧波认为,这种契合作战进程的竞赛设计更加贴近实战化,能够使参赛队员获得平时操场训练以及单一课目训练难以感知的经历经验。
作为一项已经举办11届的品牌赛事,“精武”军事项目对抗赛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近年来我军军事训练思维的转变:10年前,第一届赛事只有5项课目,场地全部在校内操场,以单人单项的技能考核为主;如今,这项比赛已经发展成囊括10余个野外实战化课目连贯考核、重点考察团队协作、技战术融合能力的全军性赛事。
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副旅长杨平均对此同样深有感触。“以前的特战考核,比较注重米数、秒数、环数,单纯考验技能,相当于军事体育。”他说,“现在是用作战过程把所需要的技能串起来,检验参赛队员的综合能力、团队能力。”
比如这次比武中的通过障碍课目,共设置高墙、壕沟、高空障碍、晃动轮胎、水平梯、独木桥6个障碍,综合模拟敌后渗透途中可能遇到的河流、沟坎、断崖等障碍。每一个障碍都要考察队员的心理、臂力、腰腹力量、腿部支撑力量,被称为“从头到脚”的考验。同时,这个课目又是在考察参赛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班长的指挥能力。
实际上,这也是近年来各项大型军事比武竞赛通行的做法。杨平均记得,在2013年举办的“砺刃-2013”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竞赛上,我军已经开始尝试将带有战术背景的连贯考核方式引入竞赛场。
“当时已经逐步向这个方向靠拢,把几个课目加入实战背景串起来,但是不成体系。”杨平均说,经过四五年的发展,这种比武竞赛模式逐渐成熟并固定下来,按照作战进程设置考核条件已经成为比武竞赛的常用做法。
从单项到综合、从单兵到团队、从操场到战场,杨平均见证了近年来部队比武竞赛模式和思维的转变。“实战化训练理念现在早已经深入人心。”他告诉记者。
竞赛规则与国际接轨
“快!抓紧时间!”在连续两天的激烈比拼中,不时能听到参赛队员们这样互相提醒。在这场比武竞赛中,时间是最终评判成绩的关键因素。
“我们充分借鉴国际军事比赛‘时间轴’裁评的经验做法,评分体制以时间轴来计算。”贾卫解释说,这次比武的竞赛规则主要是根据课目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或罚时,依据用时和罚时等时间要素,确定各参赛班课目竞赛成绩。
在定向越野课目的比拼中,时间同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为了精准计时,这次竞赛引入了打卡计时系统。记者在起点看到,各个参赛队出发前都要用指卡完成打卡,在比赛中发现情报信息点时同样需要打卡记录。
“定向越野一共分ABC三类目标点,还有假目标点,总共40个。C类目标点得分最高,还有一些目标点有时间窗口,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26岁的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班长黄康介绍说,“我们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用最优路线完成任务。”
在6分钟的作业准备时间内,这名班长有条不紊地分工。越野过程中,队员们有人负责看表计时,有人负责判定方位,有人负责查看路线,体力充沛的队员帮体力弱的战友背枪。最终,他们共找到20多个目标点。
每到一个竞赛课目,参赛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领取任务卡,卡片上有任务详情和裁评办法。在此之前,队员们获得的资料只有竞赛需要哪些能力,而不知道具体要考核什么内容。
“我们明确竞赛任务时是按照提出能力需求的方式,比如需要参赛队员具备武器操作、班组协作能力,而不是提出课目的考核指标。”贾卫认为,这种借鉴西点军校“桑赫斯特竞赛”的方式更加灵活,能够真实检验参赛队员的能力。
这也意味着,从拿到任务卡开始,队员们只有6分钟的时间了解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裁评规则,班长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明确分工,作出部署。在竞赛最后的阻击援敌课目中,队员们要使用步枪、手枪,采用立姿、跪姿、卧姿对不同距离的起倒靶进行射击,如此复杂的考核条件对每一名参赛队员都是严峻的考验。
在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侦察营长孙萌看来,这正是“精武-2018”比武竞赛的魅力所在:“实战就是这样,只有到了战场才知道敌人的情况,非常考验班长的指挥能力和班组的协同能力。”
全程带有战术背景,突出“敌情”意识
作为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参赛队的领队,杨平均两天里一直在关注队员的表现和竞赛课目的设置。根据他的观察,全程带有战术背景、强调技战术融合、突出“敌情”意识是这次比武的显著特点。
在敌后生存课目中,战斗班到达预定地域后,除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搭设帐篷,还要由3名队员构筑单兵卧姿掩体,在此基础上担任宿营战斗班警戒的任务。“我们经常讲依纲施训,现在是在实战化训练的前提下依纲,不仅掩体要达到大纲的标准,还要有实战背景和敌情观念。”杨平均说。
实际上,在为期两天的竞赛中,无论是查看任务卡,还是在行军、通过障碍、战伤救护的过程中,参赛班组都会派出队员担负警戒任务,“敌情”意识贯穿了竞赛全程。
在随后的夜间侦察课目中,战斗班派出侦察小组,使用北斗二代手持机、军用地图和夜视装备器材对若干重要目标进行隐蔽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有数名装备夜视器材和单兵激光对抗系统的蓝军埋伏在丛林中,侦察小组要严格按照战术队形搜索前进,否则就容易暴露目标,遭到蓝军火力打击。
记者从夜间侦察课目裁判组了解到,这个课目主要考察参赛队员的军事地形学、夜间基础和搜索技能,但目的并不是单纯考核技能,而是考核队员在实战背景下的综合应用能力。环境的构设、蓝军的加入让队员们犹如置身危机四伏的战场,更能考察他们的训练水平。
在杨平均看来,竞赛第二天进行的夺控要点课目同样体现了综合考察技战术应用的理念。在这一课目中,战斗班组要通过三角锥、铁丝网、地桩网等障碍物,依次投掷手榴弹摧毁堑壕靶、地环靶和窗靶3个目标。整个过程中,3套蓝军对抗系统会利用激光和声音模拟武器射击,穿戴单兵激光对抗系统的参赛队员稍有不慎,就会被击中判为“阵亡”。
“单兵战术基础动作、手榴弹投掷平时我们也会练,但是没有炮火覆盖,没有枪声、硝烟,我们也没有敌情意识。”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班长任国磊说,“这次非常真实,对面就是‘敌人’,得利用射击间隙往前移动,搞不好就‘阵亡’了。”
杨平均认为,这样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推动技术和战术深度融合的训练模式。“所有的技术训练都要有战术背景,所有战术训练都要有技能作支撑。”他说,“要按照打仗的实际,打仗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