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成绩平平、高考复读一年的吴海伊,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在7年的本硕学习期间“包揽”了学校各类奖学金,执导的短片屡次获奖。她说,这都是靠自己“不服输也不怕输”的“劲儿”。
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吴海伊,因为小时候父母工作忙、陪伴少,很早就养成了独立的性格,“我知道底线在哪里,也知道自己要什么”。小学期间,她是学校的体育生,练了6年的800米跑和跳高,磨练出了体育生特有的不断超越自己、不服输的“劲儿”,并携带着这种“劲儿”一路成长。
相对课业,她更喜欢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上台演出、当主持;还爱看各种小说、电影。高中时,她下定决心打算考文艺类高校。
第一次高考,她发挥不佳,但没有接受父母出国读书的建议,而是初心不改,就在原来的高中插班复读,“对我来说,那是没有退路的选择。”复读的那一年,老师会在课堂提问时有意无意地给她施加压力,有的同学甚至会嘲笑她。
她记得,当时教室后面的板报上画了一棵大树,每个同学都把第一志愿写在“树枝”上面。第二次高考的结果证明,她达到了目标,战胜了自己,也用事实说服了别人。两次高考让她对“输”和“赢”有了更深的体会:“输不是最后的结果,我永远有机会翻盘;赢也没必要骄傲,那只是下一个奋斗历程的开始。”
在北京电影学院,吴海伊进入导演系剪辑方向就读,在理想的院系里,她终于如鱼得水,成绩优异,拿到了多个奖学金。让她记忆犹新的是大三表演课结束后的汇报演出,当时,她和同学们演出了经典话剧《红白喜事》,特别受欢迎,开场前等待的队伍都从操场排到了校门外面。
吴海伊的本科毕业作品是一个名为《赞珠》的短片,跟大部分年轻导演不同,她的短片以老年人的生活和感情为主题,而构思正来源于她爷爷奶奶的真实经历。“我奶奶在世的时候,爷爷整天跟她拌嘴,我一直不理解他们;但奶奶去世之后,爷爷失魂落魄的,挨个儿给子孙打电话,我才体会到一些他的感受。”短片在学校放映的时候,面对亲友和几百位观众,她特别紧张,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不过,这部作品最终依靠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观众,后来还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大银幕”奖、首都大学生微电影节(15分钟以上组)最佳编剧奖等多个奖项。
吴海伊介绍说,短片只有十几分钟,但拍摄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从申请项目开始,自己全程担任编剧、导演、剪辑,还要承担一部分制片工作,使用有限的经费、选场地、联系演员、制作道具……每个环节都会遇到困难。比如拍摄场地不容易争取,她拍摄完会主动给人家收拾干净,赢得好印象;夏天连续暴雨,马上调整拍摄室内戏,天气一放晴就赶紧拍外景。“一直在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沮丧的时间”。
吴海伊最近的作品是硕士毕业短片《赛道》,也在准备参赛。短片的主角是一个为了赢得赛跑而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女生,有着和她差不多的“劲儿”。“她是一个执着、较劲的人,不怕输,也输得起。片中的竞争关系,本质上其实是在跟自己比赛”。
除了自己的学业,本硕7年,吴海伊一直是班长,并从大四开始担任兼职辅导员工作。
也不是没有困扰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甚至因为操心学生的事儿,耽误了自己申请校级项目,她觉得不太甘心。但来自学弟学妹的回报,又让她感到很值得。“我拍两个毕业作品的时候,他们都来帮忙。包括有一次,一位学弟为了帮忙制作和运送道具,从河北老家连夜坐车到北京,自己推着板儿车、扛着砖,在没有信号的拍摄场地小树林一直等到天亮开机,我当时特别感动”。
硕士毕业后的吴海伊选择留校工作,当全职辅导员。她的“劲儿”仍然很足,想在3年后读博,然后成为教师。“当老师会有一种成就感,这也印证了我们学校的校训:薪火相传。”吴海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