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临江大道缓跑径上火焰花满地,市民带着小孩玩耍。陈琳/摄
扫一扫 看视频
学软件工程的邱志伟大学毕业后“不务正业”,在广州市增城区莲塘村开起了农家乐。原本在国企工作的他,得知政府鼓励发展绿道经济,便回到家乡增城,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拿着3万元的补贴,把农家乐从4个帐篷发展到50桌的大饭店,旺季的纯利润有100多万元。
“绿道让村民的收入翻了十倍。”62岁的村委会主任邱伙永说,增城绿道串联了56个村庄、69家农家乐,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2000多元增至两万多元,“以前人都往外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抓住绿道的契机回村里发展,番薯甘蔗这些土特产也有了回头客”。
农民通过绿道的绿色经济增收致富,主动参与绿道网经营和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整合农村果园、田园和林木等资源,修建了众多自行车道、休息驿站和游客服务中心。村村添绿,美化了城乡环境,也提升了广州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
增城绿道是广东省规划建设最早的绿道,2008年铺设了80多公里的自行车健身径,这是全国最早的绿道雏形。增城的绿道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骑行到乡村消费,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城乡绿色发展新道路,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城区仅2018年春节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8000万元。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绿道建设,与市民健康需求、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线路紧密结合。2010年,广州市正式启动绿道网建设工作,如今绿道里程总长超过3500公里,覆盖7000多平方公里,服务超过1000万人口,位居广东省首位。
有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讲不完的“广州故事”,岭南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化资源构成绿道网的一个个支点。广东省立绿道1号主线,从北片的岭南西关风情贯穿到南片的自然水乡景观,沿路途经花卉博览园、仁威祖庙、陈家祠、沙面岛等古今历史文化景点,尽显西关风情老城风貌和水秀花香城郊美景,绿道助其发展为传统与创新结合的绿色商贸旅游文化区。
逢山绕路,遇水搭桥,广州通过“在景区中建绿道,通过绿道建设景区”的模式,一切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增绿、改绿1.5万公顷。6条主干绿道形成绿道网,串联起城市公园、风景区、历史古迹等500多个景点,形成12条绿道精品线路。
广州也是名副其实的“花城”,绿道上花开四季,绿道建设与城市花景、花境建设紧密结合,120处赏花点兼顾绿道沿线分布,今年又新增30万株岭南本土的开花乔木,让千年花城更美。即将升级的“十里花廊”,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蕉门河,这是广东省首条水上生态绿道,它融合“绿色城市客厅”的设计,凸显了滨海河道密布的“水”特色。
“经历了从‘无’到‘有’后,广州绿道经过9年的建设开始往‘优’的方向发展,现阶段进入了增量提质的阶段。”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调研处处长杨宏宇说,去年广东省首批智慧型多功能绿道驿站启用,目前已有17个多功能智慧型绿道驿站,集零售、运动站、阅读角、急救站、科普园、志愿义工站等功能于一体,“智慧绿道”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提高市民的体验感和交互感。
广州绿道还引进了“黑科技”,该市自主研发的第一条天蓝色绿道——国际生物岛环岛绿道——也是珠三角绿道系统的省立绿道1号主线。它采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铺型高粘彩色透水沥青,下雨时雨水会被迅速吸收,不会积水,符合海绵城市的标准,在该绿道上骑自行车和跑步的人次每年逾百万。
数条色彩斑斓的云端绿道依山而建,这些风景云端绿道形成空中“丛林小径”的生态格局。“依山而建的7座空中连廊串联绿道,串联起7个公园、两个广场、3个酒店、两座国际体育场馆及若干科技孵化器。”广州市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绿道管理负责人吴朝介绍,广州黄埔的620公里绿道串联起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珠三角众多高素质人才前来寻求品质生活,绿道也成为引进人才和产业集聚的生态公共空间。
“清晨在云端绿道跑步,整座城市刚刚苏醒,可以尽情呼吸自然,于繁华闹市中遇见慢生活,感受广州这座城市的美好。”每天跑步打卡的白领小陈说,绿道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一批又一批的绿道精品线路吸引着市民走到户外,享受生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李坚是宣传“绿道”的积极分子。他说,服务队的特色就是亲近和走进大自然, 让大家拥抱青山绿水,通过绿道 提高市民保护生态文明的意识,促进 广州 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表示,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乡野与城市近在咫尺,为市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乡野体验入口。同时给乡村发展休闲旅游带来了机遇,为城乡的双向交流提供了路径。
目前,广州市正在打造一条可游可赏可玩的钢结构无障碍步道“云道”,它串联八大公园,直达白云山,穿越广袤的城市和乡村,连接整个广州的自然山水、公园景区、历史景观以及乡村与社区,连起羊城处处美景,未来可实现通过绿道游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