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既有青春气息 又有城市温度

“渔阳里”团中央旧址纪念馆修缮完成

发布时间:2019-04-30 04:3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烨捷 周冠伶

扫一扫 看视频

本报上海4月2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视频制作 周冠伶)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渔阳里”团中央旧址纪念馆今天正式修缮完成。

  团上海市委书记王宇介绍,修缮后的“渔阳里”主要聚焦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2年团的一大召开期间,渔阳里和渔阳里培育的进步青年在中国革命与青年团建立初期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尤其是强调了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党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委员会才相继成立并逐步发展”。

  “渔阳里”本身就是五四运动一份重要“底稿”。经过近10个月的修缮,这里以全新姿态向世人娓娓讲述发生在渔阳里的红色故事。

  记者注意到,这种“全新的姿态”包括淮海路中心位置醒目的渔阳里广场、渔阳里一楼大厅的入团宣誓和微团课区域、互动体验区的团员网上签到系统、全息影像再现团一大召开情况等,不少新收藏的全新史料和文物也首次在渔阳里展出。

  这其中,一份由全国青联常委邵楠提供、由青年团书记俞秀松手写的《青年团筹集资金启事》最受关注。这份《青年团筹集资金启事》全文未提“党派”二字,是俞秀松在陈独秀授意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以共产国际一名中国籍党员的身份召集有志青年加入“青年团”组织的重要凭证。

  “国家需要一个青年团,得青年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特别有远见,提前布局青年团体。”邵楠告诉记者,自己从北京的拍卖行中拍得这件藏品,“我认为把它放在渔阳里,很合适。”

  1920年的春天,陈独秀将《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入驻老渔阳里2号。这里成为共产主义火种点燃的地方。

  此后,众多有志青年集聚在渔阳里,商讨救国之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都在渔阳里创建。同年,《新青年》在此完成转型,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等与中共创建密切关联的刊物在此问世。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也在此完成校对。

  记者了解到,除了增添珍贵的史料、展品外,“渔阳里”未来还将成为“接地气”的共青团日常活动场所。

  上海青年讲师团讲师、团上海市青浦区委书记沈竹林就在渔阳里讲起了第一堂“微团课”——6分钟讲明白“人生,为什么要扎根大地”。沈竹林把自己从上海到江苏徐州上大学,从上海市区到上海郊区乡镇工作的经历作为模板,提醒青年“沉下去,多积累,不要应付工作”。

  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丁波介绍,未来,渔阳里将成为上海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阵地。青年团员不仅可以在这里学习团史,还可以在渔阳里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在渔阳里一楼大厅上“微团课”。

  据悉,改造后的渔阳里将于4月30日开始试运行,五一小长假期间对公众开放。值得一提的是,渔阳里在改造过程中还修缮了弄堂内居民的部分生活设施和弄堂环境,让渔阳里内外既呈现青春气息,又有上海的“城市温度”。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