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改革在路上 融合无止境 创新不停歇

发布时间:2019-05-10 06:13 来源:中青在线 

  如果说2000年前后,互联网门户时代,传媒人更多体会到的是渠道的变化,那么在全媒体时代,这种变化已渗透到内容生产与传播形态的方方面面。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从最初的迷茫到奋起、再到创新。在这场转型战役中,我们一直在奋力奔跑!

  ----------------------------------------

  融媒大潮呈现青年真实力量

  融媒大潮,势不可挡。如果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不会从头学习一门新本事,不仅适应不了新闻行业的变化,更适应不了当代社会。手段和工具,是要终身学习的,但这些都是战术级武器。我相信,战略级别的武器,仍然是文思传递的思想。90后、00后的认知能在各种次元间自由转换,作为研究青年问题的中青报人,当我们能让传承下来的报魂穿越于各种媒介之间,当我们能打破媒介的限制,去撼动垂头丧气的人,去共鸣挑战自我的人,去集合奋力向前的人,呈现青年真实的力量,何其快哉!(教育科学部主任、总编室负责人、全媒体协调中心负责人 堵力)

  我们的坚守与初心不变

  融媒体时代,每个传媒人都是小学生。从几年前,经济部参与中青在线经济频道改版,探索瀑布流式页面设计,到随后“克强喊你来创业”融媒产品的第一个10万+,再到响应报社“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的要求,在一系列重大战役报道上探索融合与创新,经济部与各部门紧密配合、砥砺前行。去年长江经济带报道中,年轻记者顺流而下、顶高温战酷暑,奋战30天。创办公号、制作图文、尝试直播、微视频……这几年,新媒体的风口不时变化,但我们的坚守与初心不变,永远抱着一颗学习的心,一颗年轻人的心,追寻我们的梦想。(经济部主任 潘圆)

  把近千万大学生汇聚于此

  从2008年63所高校参与发起成立,到2019年会员媒体覆盖近900所高校,融媒时代的校媒联盟正在不断升级。从校媒记者走进世博会、大运会、亚运会、田径世锦赛等赛会,到线上发起、线下组织的25万高校师生参加的“迷马挑战”,开拓了“大学生+体育”的公益新模式。2015年视频节目《毕雪溅》横空出世,2019年初我们从全国征集4万余条中国年主题短视频,如今从线上征集到精品输出,已成为《高校新闻联播》的常规操作。校媒版、校媒两微矩阵、校媒视频等校媒融媒体平台,把近千万名大学生汇聚于此,他们可以自发投稿、参与互动,我们在此传播精品、服务青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秘书长 曹竞)

  在视频领域发力

  2018年开始在视频领域发力,我们很快建立自己的视频通讯员队伍,最初的愿望是每天有一条视频稿,现在实现这个目标已经比较轻松,视频投稿要优中选优才能在报社新媒体平台发布。此外,部门同事一起学习视频拍摄、剪辑,军事周刊上的重要稿件一般都配有视频,有时为了版面美观,还要控制二维码的数量。

  在做好部门工作的基础上,今年2月底,军事部开始牵头常态化更新报社官方抖音号。经过不断探索,我们有了点赞过10万、100万的作品,一些视频单条的浏览量超过1000万,官方抖音账号的粉丝在4月份增长了20万。(军事部主任 赵飞鹏)

  我们参与其中奉献其中

  全媒体时代需要快速、智能的移动采编系统支持。2018年秋,中青报移动采编正式使用。移动采编与PC端使用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策划、统一采集、统一编辑、统一存储、统一终审、共享使用,多元生成,真正打通了报社移动融媒的最后一公里。

  把融媒小厨的特色机制在技术上落实好,从技术上支持好全媒体釆编系统的安全、快速运行,更高层次的数据化、智能化要及时跟上。我们的改革在路上,我们技术处全体人员参与其中、奉献其中。(技术处处长 刘晓芳)

  让创意变成生动的交互类融媒产品

  中青报的融媒小厨在业界耳熟能详,我们融媒小厨技术工程师们灵动的手不断在键盘上敲击,一行行代码流出来,那就是他们的逻辑、他们的思想。他们日夜不断研究、实践、迭代、优化,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让创意变成生动的交互类融媒产品。

  “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采用青年喜爱的“短视频+互动问答”的形式,平均单期团课学习人数超过2000万次。这漂亮的数字背后是成本的压力,工程师们给出了漂亮的解决方案。

  在客户端产品中,也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文图智能审核、声音智能转化文字、人脸智能识别、视频智能识别和分类标签、互联网传播跟踪分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这些都被研发工程师们应用到我们的平台和产品中。在媒体融合中,他们在幕后,支撑一个个构想成为现实,共同助推着报社融合改革向纵深发展。(中青在线常务副总经理 寇京晶)

  《中国青年说》整装待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推出一档特别节目《两会青年说》。不到两周,全网曝光量高达8亿,微博话题量超6亿,一度登上微博新时代话题榜第一位。

  这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中国青年网首次联合报道两会,双方优势互补,一方强策划,重深度;一方懂技术,擅网感,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产品由此落地生根。年轻的团队在融合中碰出各种新创意、新玩法,打破以往一本正经的访谈,最基层的小镇青年对话从人民大会堂走下来的代表委员,明星卸下偶像包袱讲故事。

  两会结束后,《两会青年说》制作团队继续探索打造《中国青年说》,《中国青年报》融媒转型,《中国青年说》整装待发!(中青在线副总编辑 王俊秀)

  助推青年创新创业

  去年,我们把线下60多场创新创业活动进行网络视频直播,累计有230万用户观看,也让我们对新媒体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是我们着力推动青创头条APP上线的原因。我们盼望青创头条结合KAB自身资源和创业服务领域的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内容传播优势,搭建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与青年创业者交流学习、投融资对接平台,解决全国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区域发展不平衡与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让更多青年人受益。(KAB全国推广办公室秘书长 魏和平)

  运用更多元方式去呈现

  2014年初,我为视觉中心注册了“守候微光”微信公众账号,仅仅四五年,技术和媒介的发展,彻底改造了我们生产内容的方式。作为成长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者,这不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而是从抗拒、不得不做、再到质疑、接受的过程。

  摄影本就是机械时代的产物,一诞生便和技术牢牢绑在一起。技术的发展为这个行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比如新闻摄影不断受到质疑和挤压,在互联网传播中,曾经握有信息传播权的摄影记者,身份渐渐变得模糊。

  但这就是现实——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媒介从业者要试着理解技术的逻辑,运用更多元的方式去呈现、去传播。因此,从我个人的工作来说,从图片到视频,算不上转型,只是运用了新的表达方式,还是“新闻”的底色。(冰点周刊视觉融媒主编 郑萍萍)

  媒体融合是一场马拉松

  新时代的媒体融合每天都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个媒体人都拼尽全力在奋起直追,其间每一次弯道竞争所带来的阵痛都是一次自我重塑和再造的过程。

  “中青视频”跟随“融媒小厨”全媒体改革试运行的步伐,推出向青年传达“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国”使命担当的《出彩90后》系列节目,而后改版升级《中国好青年》。从华夏心脏天安门广场前的《擎国之魂》到黄土高原悬崖峭壁边的《绝壁舞者》,从陕北小城衣袂飘飘的《无声之舞》到西南边陲无人之境的《巡逻王》,个个叫得响亮。随后“中青视频”重磅推出让“新闻可视化,视频专业化”的《我看见》短视频报道栏目。今年4月初开始,“中青视频”全程跟随五四百年青年文化万里巡展活动,由北向南用镜头记录“时光宝盒”车队的脚印,作品又一次赢得了大批青年群体的认同和点赞。(中青在线总编辑助理、视频部总 监高旭)

  以战代训不断突破

  随着5月4日《青春与祖国同在》微电影的上线,在团中央指导下,《中国青年报》融媒工作室迎来了第二支点击量破3亿的视频产品。距离上一个爆款——《青春的回答》MV的发布,时间还不到4个月。

  仅花了不到1年,我们就从H5专业制作部门转型至视频制作部门,靠的是同事的锐意进取,更离不开报社全媒体融合制度。近几年,报社先后成立若干工作室,设置专门的融媒奖项,给了大家充分的政策支持及较高的自由度。因此,每当任务分派下来,哪怕挑战重重,每个工作室都非常有热情,摩拳擦掌地“迎战”。

  面对全新的领域,团队没有怯场,以战代训,撰写脚本、堪景、甚至扛起了摄像机。这一年,大家通过几个大项目的实战,不断突破上限,积极拥抱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中青在线总编辑助理、中国青年报融媒工作室总 监史剑)

  在视觉表达领域锻造更多手艺

  今天,文字已经不是《中国青年报》唯一的表达方式,视频、图片乃至线下活动正在构成我们多样的传播形态。

  融媒体时代的《中国青年报》对驻站记者提出更多的本领要求,除了我们擅长的文字报道外,我们还要在视觉表达等领域锻造更多的手艺。

  在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报道中,我和同事们尝试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态进行报道。我们用文字讲述勇敢者的故事,用图片定格令人悲伤的瞬间,也尝试用视频诠释人对正义、善良、勇敢、无私的坚守。每一个选题都有最合适它的表达方式,可能是文字,可能是图片,也可能是视频,或许还有其他。融媒体时代,我们努力做一个新报人,用多样形态,传播主流价值。(《中国青年报》驻四川记者 王鑫昕)

  中国青年报社融合改革大事记

  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4年9月15日

  中国青年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积极推进“办好报纸、全媒体转型、加强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融合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做好“从严治报抓管理,全媒体融合抓转型”的两手抓。

  立足以自收自支为主,资金、人才、技术、机制等严重匮乏困难的现实,在随后几年的一系列媒体融合改革探索中,有成功,也有挫败,不断有新问题新矛盾出现,不断在总结经验与汲取教训中学习成长。

  2014年11月

  报社党组会通过《关于编辑部部分机构调整的决定》《关于对编辑部和经营管理部门干部进行调整充实的决定》《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报道组织架构(2015年1月1日试运行)》《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报道流程方案(2015年1月试运行)》等5个文件。

  2015年1月1日

  《中国青年报》头版发表社论《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揭开了全媒体试运行的序幕。

  2015年4月

  发表评论《厚重情怀依然是指尖上的灵魂》。

  2015年11月

  全媒体报道流程修订,突出“部门主导,三端融合”,探索“融媒扶助计划”、“融媒(H5)工作室”等。

  2016年1月

  发布全媒体一体化协调机制方案,1月12日起试运行。

  2016年4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发布了“H5牵引网报融合全媒体计划”。

  2016年9月

  与北京新媒体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出新闻产品《北京时间·中青报》,主打24小时在线的视频直播。三个日常视频栏目《暖闻周刊》《共青团新闻联播》《高校新闻联播》开播,将大学生成长平台和渠道,逐步融入全媒体中。

  2016年11月

  冰点暖闻客户端改版升级为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为VIP客户推出周末版。

  2016年11月15日

  发表评论员文章《初心不改触手可及》。文章称,中青报要努力成为向新媒体转型的先锋。推动从报网融合迈向移动优先的网报融合,报社拥有了50多个微信公号、近千万移动用户。开始探索融媒绩效制度改革和全媒体人才成长通道改革。

  2017年1月1日起

  《中国青年报》全新改版,周六、周日不再出版纸质报纸。3月3日,中青报特色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融媒小厨”试开张,直接投入全国两会的全媒体报道当中。

  改革攻坚谋发展,咬定“一指”不放松!进一步推动网报融合基础上的“移动化、交互化、思享化、交易化”,进一步做实“部门主导,三端融合”,进一步实现“24小时中青报在线看”向“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的转变。

  2017年4月1日起

  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全媒体协调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全媒体协调值班制度;进一步加强自身移动传播平台阵地和渠道建设。

  2017年4月27日

  全媒体采编系统试运行,配合全媒体采编系统的新流程试用。全媒体“融媒小厨”物理空间正式启用。

  这是中青报全媒体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的机制平台,是全媒体网报融合的流程再造,是全媒体精准的渠道连接,是全媒体移动优先的精品制作,是全媒体品牌拓展的服务创新。

  2018年1月

  中国青年报社发起“强国一代有我在”大型主题活动及全媒体报道。强调内容创新是融合最重要创新,实施“融媒精品战略”,开始推动举起有思想的“视觉锤”创新行动。

  2018年4月

  公布《中国青年报社深化执行全媒体报道流程的决定》。

  2018年5月4日

  “开往2049——00后五四成人礼”大型公益活动成功主办,《强国一代有我在》主题歌MV发布。

  2018年7月

  中青报深入西藏边防部队打造的全媒体报道《我站立的地方》和短视频《巡逻王》、H5等,被1.2万个公众号转载,也被200多家主流网站、移动客户端转载转播。

  2018年9月

  主力军转战移动端为主的互联网主战场。浦东改革开放系列报道,中青报放下“新闻纸”,第一时间扛起“移动旗”,策划了一批新媒体融合精品。

  2018年9月

  中宣部在上海召开媒体深度融合现场推进会,本报作为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4家中央新闻单位之一重点发言。会后提出“全面从严治报抓管理,全媒体融合改革促发展”新两手抓。

  2018年10月

  发表评论员文章《检验媒体真假融合的四把标尺》。

  2018年11月

  发表评论员文章《践行"四力"创精品融合改革求实效》。全媒体采编系统优化、移动采编客户端上线、全媒体报道流程修订,打通移动融合采编的最后一公里。直接移动用户突破3000万。

  2018年12月

  共青团中央出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承制的《青春的回答》上线,致敬改革开放40年。《榜样阅读》等融媒精品项目不断涌现,阅读量过亿的融媒精品也不断涌现。

  2018年12月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国青年报社与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合并。

  2019年3月

  首次和中国青年网联合报道全国两会,共同制作《两会青年说》《青年大学习》,阅读量、浏览量均创新高,话题冲热搜榜首。

  2019年5月

  中国青年报社联合湖南广播电视台,发起“新青年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共同主办五四百年文艺晚会,五四百年青年文化万里巡展,仅各端发布有关纪念五四百年的原创作品上千个,传播总量突破40多亿次。

  2019年下半年

  按照共青团中央书记处要求,在作为一张传统大报基本转型任务完成基础上,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速媒体融合改革步伐,“融媒小厨”全面升级,正在攻坚克难,一面举起有思想的“视觉锤”,一面举起品牌的“产业锤”,将传播力与组织力有机结合,进一步融入全团大宣传格局中,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对青年政治思想引领能力,努力把中国青年报社打造成一家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青年主流媒体。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现场采访资料图片)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