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参加挑战杯的港澳大学生交流,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学习”。
这届“挑战杯”港澳代表团有13个项目参赛,包括生命科学、IT、跨学科类和科技类作品,分别获得了3件一等奖,8件二等奖和10件三等奖。学生代表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
因为爱
“从小和奶奶生活,奶奶喜欢吃饺子,奶奶什么都会做,糕点啊,面包啊……”提起奶奶,刘智祖两眼放光,滔滔不绝。
“出来长见识嘛。”刘智祖对参赛结果并没有很在意,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挑战杯”,比上次多了一个带队老师的身份。
刘智祖的奶奶以前在医院工作,选择中医学方向也是因为奶奶的缘故。
奶奶在年轻时候得了中风,后遗症发作时,左半边手脚都会麻痹,没有力气,连水杯都拿不起来。他为了缓解奶奶的痛苦,大学选择了中医药学,自学《中医学针灸治疗法》帮奶奶扎针。
“每天晚上我都给她扎针,以前她坐一会儿就累,后来能坐在电视前5个小时,她很开心。”这样的效果让刘智祖备受鼓舞,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本领能让奶奶的状态越来越好,却还是没能阻挡奶奶离开的脚步。
“更好地完善中医相关技术与产业,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献出我的薄力。”早在2015年,刘智祖就利用《澳门青年创业援助计划》给青年的福利政策成立了寰澳科创有限公司,因为身体原因公司一直没什么进展。现在,他满血复活,希望这次来可以找到一些与内地的合作项目,出版养生书籍,从事中医药有关的业务。
因为兴趣
“那天我哭了,马上就比赛了,竟然出现这样大的失败,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今年4月,最后一次试飞失败后,林衍宏万念俱灰。
中间面临海上反光情况严重影响智能识别的准确度这样的技术难题,经过反复测试、实验都能克服,却没料到在香港区选拔赛开始前,最后一次试飞行,他的无人机掉进了海里。他赶紧求助渔民帮忙,次日早上才捞上来。他用了两周时间修整,幸运的是赶上了比赛。
林衍宏是来自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大二的学生,他带着自己研发的“搭载禹无人机的联网智能搜救系统”项目第一次来到挑战杯,他这次挑战的亮点是将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搭配无人机组合。
林衍宏很喜欢户外活动,尤其是像独木舟这样的海上运动。今年2月,他考取船牌等级证书。在做调研时,他发现目前只有通过无人机搭载手提电话的陆地搜救方式,但是电话在海上是无法使用的,为了弥补缺陷,他开始思索研究一种适用于海上搜救的方式,让户外活动更安全,人们才能安心享受生活。
大一开始,他便着手研发,梦想能够辅助政府飞行服务队第一时间提供搜索信号支援。
“现在轻松多了!”走出大赛答辩场的林衍宏明显比答辩前放松许多,他说自己最紧张的时候就是在教室等候答辩时看到其他同学的演讲直播,“我前面一个团队的项目已经和意大利光子雷达创始人开始合作,我压力太大了。”
“很难想象一个硕士学生已经能研发出带喷射引擎的飞行器,在香港还没有看到。”在布展的这两天,他已经感受到来自内地团队的压力。同为无人机项目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第四代无人机令他印象深刻。“由于这两天大家都在备赛还没来得及交流,明天的作品展打算请教一下。”
而评委的鼓励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回港后,他将继续改良自己的作品,希望未来能投入使用。
继续努力
“他们准备充足,资金投入大,而香港的团队相对轻量,香港目前没有环境和资源去做这种项目,香港的创新创业项目更生活化,不见得很短时间内满足需求,但是具有转换价值。”和林衍宏一起参赛的香港大学学生张雅各发现内地学生的项目目标导向性更强,专注于解决工程或者科学问题,很多作品的设计理念都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他很佩服内地学生的高站位、高视野。
“香港在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方面确实是短板,希望我们能多来参加内地交流活动,这种学生与学生直接的接触,也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现问题。”他说。
“300多个作品都要答辩,过去是抽签,这对我们港澳学生来说更公平,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携带很多装备到展位,这就给了我们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刘智祖对这次赛制的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香港理工大学的徐卓朗同样认为新增的问辩环节,可以让评委更了解港澳学生的作品,这几天的交流中也让他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应用方面的广阔前景。
“这种全国性的大赛能让港澳学生了解内地科学发展的真实情况,让两岸有参与融入感,学生们可以看到新疆、西北、西藏各民族地区的特色作品,相互交流切磋,收获很大。”香港代表团团长陈佩珊第四次带队来参加“挑战杯”,她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