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古城开城仪式结束后,“阿凡提”的扮演者伊斯玛义·沙吾提被热情的游客团团围住。
喀什古城景区内专注铜器打造的手工艺人。
65岁的伊斯玛义·沙吾提原是新疆喀什市苹果园巴扎卖甜瓜的普通维吾尔族老人,3年前,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喀什古城开始用融合了乐舞迎宾的开城仪式迎接游客入城,爱跳舞的伊斯玛义·沙吾提就成了“阿凡提”。
每天上午10点半,“古代士兵”吹响号角,伴着“远方的朋友,你从哪儿来”的高声问候,喀什古城的一天热闹启幕。入冬,当身着竖条纹长袍、头戴巴旦木纹花帽、蓄着白色胡须的“阿凡提”出现时,人群中立刻有人发出惊呼声,“我见过他”。仪式结束,“阿凡提”总会被热情的游客团团围住。一条条陌生而善意的手臂揽住憨笑的老人,有的比着“V”,有的竖起大拇指,大量的“阿凡提”短视频、照片传上网络,“阿凡提”让吸引更多人来到喀什古城。
“每天有1000多人和我合影,好多人是看了视频、照片专门来找我的。”对成为“网红”,伊斯玛义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没想到今年游客这么多,太热情了。”
数据显示,今年喀什地区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增长。1月-9月,喀什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14.38万人次,同比增长64.86%。古城是游客来到喀什的第一站,月均接待游客已达25万人次以上。
“今年,喀什古城没有淡季。”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尔说。
“游客越多,生意越好。”超市经营者库德来提·巴亚吉一家世代居住在古城,他说,“古城能有今天,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这句顺口溜曾形象地说出了喀什古城居民苦不堪言的居住状态。尽管早在1986年就拥有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居民却面临着生活环境脏乱差、经济效益开发有限等问题,而且,土木、砖木结构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2010年,总投资70.49亿元的喀什古城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原本破旧的古城逐步换新颜。库德来提·巴亚吉和4个子女的两套旧屋在原地重建,变为一幢三层小楼,40平方米的小卖部扩展成了180平方米的大超市。
保护与综合治理后的喀什古城依然保留传统形态面貌和原有空间格局,庭院式的古朴民居,热闹的巴扎,淳朴的手艺人,古城改造“一对一修旧如旧”,修缮加固传统民居,老城依然是一座迷宫,换了“筋骨”,留住了“灵魂”。
2015年,喀什古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开放式自然人文旅游景区。
31岁的阿依古丽·阿不都卫里是古城最早的一批讲解员,她说:“古城景区同时又是居民生活区,那时居民还没有旅游的概念,没人知道怎么介绍古城,我们每天穿梭在巷道中,不断地寻找能代表古城的元素,比如传统手工艺人、传统礼仪、文化等,挖掘值得给游客推荐的喀什古城文化。”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土陶传承人,他的最大苦恼是传承断代,只要有人愿意学,会不惜一切教授技艺,当时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我意识到,古老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是古城的魂。”阿依古丽·阿不都卫里说。
如今,在古城阿热亚路上,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塔木每天都现场制作土陶罐,来往的游客纷纷驻足,却很少打扰他,大家多是站在两米外安静地观看。
“一天不摸陶土心情就会烦躁。”吐尔逊说,他从小学手艺,父亲对他要求严格,认为手艺不精就难以养家,15岁时他独立开店做陶器,至今已53年。
徒弟的店铺就在街对面,因为有美术功底,徒弟把传统的实用性土陶器进行了创新,更具观赏价值。吐尔逊曾经和徒弟祖里甫卡尔·阿巴拜克力在制作工艺的观念上发生了一次冲突,祖里甫卡尔去景德镇考察了现代科技烧制瓷器的方法,回来后开始说服师傅购买一套电炉窑,把现代科技引入传统的土陶制作工艺。
吐尔逊不愿放弃古法传承,可祖里甫卡尔的试验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用柴火烧制一窑产品需要20天,电窑只用3天,且不用人看守,成品率更是高达95%。
烧制方式成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七代传人吐尔逊在半个世纪里的唯一改变。
行走在坎土曼巴扎、维吾尔医药巴扎、花盆巴扎……四代五代传承人的招牌随处可见,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尔说:“喀什古城是典型的文旅融合之地,喀什市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在古城里找到影子,旅游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博物馆中挽救了出来。”
据统计,目前古城景区及周边商铺已由810个增至4722个。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尔说:“古城不收门票,四通八达,游客的旅游门槛降到最低,更多的古城人可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从居民转变成旅游从业者。”
游客会惊异于古城的变化,东门城墙边的喀什印象一条街经过改造提升,布建了高档民宿、音乐酒吧、民族茶馆、旅游纪念品店、特色小吃店等多种业态,让更多年轻人在古城找到时尚的休憩之地。当夜幕降临,丝绸之路上的千年传说灯光秀投射到斑驳的古城墙,仿佛穿越了时空,古老传说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喀什古城更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