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樟坪民族学校第一节书法课上,当志愿者把“中国”二字拆字讲解时,孩子们极其认真地说出对祖国的畅想,讲到“畲”与“汉”二字,他们更是在台下异口同声地喊出:“汉畲一家亲。”有的孩子年纪小,握不住毛笔,志愿者走下讲台握住他们的手,一笔一画地教写,原本只上一节的书法课,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临时增加了课时。
这让第一次支教的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17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徐如意印象深刻。今年暑假,包括她在内的江西师大“情暖畲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的20名学生志愿者来到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给当地的孩子们带去了特色书法、简笔画、趣味运动会、革命故事汇等趣味课程。
樟坪畲族乡作为鹰潭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子里超过7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8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自2006年以来,每年暑假,服务队都如约到此支教。至今,这场爱心接力已坚持14年,280余名志愿者先后来到畲族乡,累计帮扶650余名留守儿童。
为期10天的支教,如何最大程度地丰富当地孩子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视野,成了摆在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志愿者按照各自专业和教学计划,分成语文、数学、英语、文艺、体育5个教学组,分别进行授课。
早上教语文、文艺、英语,下午教体育、数学,“孩子不大,上课内容又多又杂,且内容严肃,但形式要生动活泼,易于接受。”把课上得“有趣”成了团队成员的共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语文课以“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围绕红军长征路线,带孩子们了解发生在几个主要城市的革命故事。语文教学组成员千方百计准备好教学用具,每讲完一个城市的长征故事,都会附带着讲讲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并在黑板上手绘长征路线图,以小组为单位发放可以拼图的中国地图,每讲到一个城市,就让孩子在拼好的地图上找其方位。“这样就加深了认知,调动了兴趣,孩子们都很开心。”徐如意说。
7月8日,志愿者的教学内容“抵达”贵州遵义,遵义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志愿者自学茶艺知识,买来茶叶和茶具,给学生们现场演示如何泡茶、喝茶,讲授当地的茶文化,台下孩子看得津津有味。
授课地点被统一安排在樟坪民族学校,这是畲族乡唯一的一所学校,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无法进行多媒体教学,为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志愿者们自掏腰包,带上幕布、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上课,教室的插座不通电,无法使用,队员们便拼接5个线长5米的接线板,从一旁的科技楼接电到教室,给学生们将多媒体课开齐开足。
一开始,孩子们还怯生生的,志愿者在课堂上抛下去的问题常常许久得不到回应,气氛十分尴尬。到了第三天,情况有了明显变化,徐如意发现,孩子们变得好学了,中午吃完午饭,不回家午休,到学校嚷嚷着要找老师,上课更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志愿者们精心准备的互动环节更是让孩子们兴致勃勃。
为了激励当地儿童,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感悟民族精神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服务队精心策划实施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回首往昔70载,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活动。
在“向国旗敬礼,向祖国寄语”环节,队员们带领当地儿童举行升国旗仪式,为他们讲解国旗、国徽、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孩子们还在一张张明信片上,写下自己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活动中,当地少先队员还重温了入队誓词,与志愿者们共同创作了“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主题鲜明、体裁多样的绘画、书法、剪纸作品,传播了主流价值观。
为了给当地的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通过走访、调研畲族乡各村落,服务队队员作为“代理家长”每年还会“一对一”重点关注10名留守儿童,至今已有50余名留守儿童在服务队“一对一”结对性的长期帮扶下,顺利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
7月10日,该服务队认领的5名“留守儿童”向“代理家长”汇报了各自的学习情况。“代理家长”们来到留守儿童家中,仔细询问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通过担任孩子们的‘代理家长’,我们每月会和孩子们定期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记录并形成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持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徐如意说。
今年六年级的兰燕,自小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抚养她长大。“我和志愿者姐姐已经联系3年了,每次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她都耐心地给我支招,像我的亲姐姐一样。”而今,曾经很自卑、不爱说话的兰燕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变得越来越开朗,就连成绩也提高了不少,成了妈妈的开心果。
支教期间,除了趣味课堂外,服务队还为当地儿童设立了“爱心小屋”,队员们从网上书店提前购买了儿童启蒙、科学益智、革命故事等书籍,放进“爱心小屋”图书角,供孩子们阅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师大学子加入了畲乡支教这支队伍,把温暖延续下去。村民说,“你们年年来支教,政府也在帮扶我们的产业,家里有收入,孩子有书读,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14年里,当年接受帮扶的孩子有的已经长大成人。今年再次来到畲族乡,带队老师、江西师大初等教育学院辅导员黄军华发现,第一年来支教时只有6岁的孩子兰增,如今成了樟坪民族学校的一名数学教师,带着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