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19
12/26
03:05

“马赛克战”:美军研究新作战样式

作者:吴敏文 来源:中青在线

  “从反恐重返大国竞争”

  今年9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发布了其委托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撰写的研究报告《马赛克战:恢复美国的军事竞争力》。报告认为,为贯彻美国国防战略“从反恐重返大国竞争”,需要重建美军力量体系和采用新的作战方式,而“马赛克战”成为这一诉求的最新成果。

  美军的建设牵引历来在“基于威胁”和“基于能力”之间摇摆。“基于威胁”主要体现需求牵引,即应对现实威胁需要什么能力就发展什么能力;“基于能力”主要体现理论牵引,即通过预测未来作战创新作战理论,未来作战需要什么能力就发展什么能力。“马赛克战”概念及理论的形成,需求牵引与理论牵引兼而有之。

  “马赛克战”是适应“大国竞争”需要和应对势均力敌的作战对手而产生的。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进行了相应的裁军。“9·11”事件爆发后,美军开始向具有高度灵活性和能够快速部署、适应低强度冲突作战的部队转型。

  奥巴马政府时期,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反恐战争取得标志性胜利。但美国认为,在美军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泥潭之时,中俄等国对美军的作战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开发出了针对性的作战理念和武器系统,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与能力,已经成为与美军势均力敌的对手。为此,特朗普政府上任后的第一份《国防战略》,即宣示“从反恐重返大国竞争”。新的战略需要新的作战理论、作战力量和作战方式,“马赛克战”应运而生。

  什么是“马赛克战”

  早在海湾战争之后美军进行整体信息化转型之初,美军时任参联会副主席欧文斯上将就提出了“系统集成”的概念,以弥合美军各军种“烟囱式”信息系统之间的鸿沟。近年来,美国陆军为了拓展作战空间提出了“多域战”的概念。这一概念切合了多作战空间融合、军种之间空间区隔越来越模糊的发展趋势,获得了美军各军种呼应及参联会、国防部认可。

  2017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下属的战略技术办公室最先提出了“马赛克战”的概念,并界定“马赛克战”是集中应用高新技术,利用动态、协调和具有高度自适应性的可组合力量,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将低成本、低复杂度的系统以多种方式链接在一起,建成一个类似“马赛克块”的作战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某个部分、部分组合被敌方摧毁时,能自动快速反应,形成虽功能降级但仍能相互链接、适应战场情境和作战需求的作战体系。

  《马赛克战:恢复美国的军事竞争力》报告对“马赛克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希望“马赛克战”通过打造一个以具有先进计算能力为基础的传感器、前线作战人员和决策者组成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网络,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和作战需求,迅速自我聚合和分解,形成无限多的新组合。很显然,这里的“无限多”主要指其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在实际上组合数是有限的。

  形象地说,“马赛克战”就是将作战力量构建为像装饰材料马赛克那样的功能各异的小单元,在战场上,根据作战任务的性质与规模,“拼接”、搭配为一个合适大小、形状、色彩的“大块马赛克”,即具备完成作战任务所需功能的作战体系。在这样的“大块马赛克”中的某一小块出现破损时,还能随机变化成另外一个整块,继续履行作战职能。

  为满足“马赛克战”的这些要求,需要以“杀伤网”取代“杀伤链”。2001年,美军在C4ISR中增加“杀伤”(kill),形成C4KISR概念,即形成“从发现到摧毁”的一体化作战“杀伤链”。这个涵盖侦察、监视、情报、计算、通信、指挥、控制、杀伤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错误,都将导致链条的断裂,整个链条功能失效。

  《马赛克战:恢复美国的军事竞争力》报告中表示,考虑用一个“杀伤网”取代原“杀伤链”,而且这个“杀伤网”的节点高度分散,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较多的冗余节点,没有缺之不可的关键节点。因此,对手很难对“杀伤网”进行致命性破坏。即使“杀伤网”中的部分节点被破坏,也不影响“杀伤网”发挥整体作战效能。

  “马赛克战”要求以分布式作战管理取代集中式指挥控制。在反恐作战中,因为作战对手在实力上无法与美军抗衡,加之反恐作战的战术行动往往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所以,美军的反恐作战一般采取的是集中指挥控制的方式。战术行动由最高战略层次实施指挥,这一点在击毙本·拉登行动中显得最为突出。

  这种指挥控制方式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与势均力敌的对手作战时将会非常脆弱。“马赛克战”的分布式作战管理基于激烈、复杂的战斗空间环境,借助智能化决策工具,提供分布式态势感知和自适应规划、控制,帮助相关人员进行任务规划、制订战斗计划,实施分布式作战管理。

  “马赛克战”还要求以自适应体系重组取代固定式作战力量编成。反恐作战因为情报准确、作战任务具体、对手反应能力有限、作战行动可控,作战时往往可以制订详细的计划,作战力量的编成和任务的分配,在遂行作战任务期间往往是固定不变的。

  但在针对强大对手的“马赛克战”中,指挥员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战场情况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必须通过人机控制界面,借助先进指挥控制和互操作技术,针对不断变化的作战任务所需作战能力,实现装备与人员的灵活重组,形成即时所需的自适应装备力量体系和作战能力。

  “马赛克战”怎么打

  由于冷战结束已经30年,美军向适应反恐战争的转型也进行了20多年,所以,为配合国防战略“从反恐重返大国竞争”,美军发展和完善“马赛克战”能力并非轻而易举,但美军已经在多个方面着力。

  首先是研发新的作战方式所需的高新技术。在战场上,任何网络的构成,都是以通信技术和网络为底层基础的。无论是美军打破“烟囱式”发展模式,建设全球信息栅格和联合信息环境,还是适应“马赛克战”需要以“杀伤网”取代“杀伤链”,通信都是关键要素。

  为此,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弹性通信概念,即研发可将互不兼容系统连接起来的通信技术和能力。弹性通信必须能够高效使用电磁频谱,这就需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频谱变换方案和图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电磁频谱协同的项目,目前有30个团队参与,计划在3年内完成。

  此外,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投资15亿美元实施电子复兴计划。这个计划将帮助美军开发可用于“马赛克战”的电子战技术和组件,是“马赛克战”的核心技术项目之一,它将给美军的未来作战系统带来显著影响。

  其次是建设灵活、自适应、弹性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网络是作战网络的基础依托,要实现“马赛克战”作战力量体系的灵活性、自适应性和弹性,网络信息体系就必须具备这些属性。为此,各种具有不同物理层协议的异构网络必须实现跨陆、海、空、天等物理域的全球互操作,实现在没有通用数据标准的系统间传递信息;实现去中心化的“马赛克战”后勤保障,提升作战保障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战场生存能力。

  最后是创建“按需定制”的混合型作战部队。正如一大块马赛克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小马赛克片拼接而成,遂行“马赛克战”任务的作战部队也是一种混合编成。与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整体大块马赛克不同,这样的混合编成作战部队在地理上是分散的,它以“按需定制”的特遣部队形式,满足应对各种冲突的作战需求,动态、协同地实施作战。

  “马赛克战”不好打

  信息化军事变革以来,从信息战、数字化部队、快速决定性作战、基于效果的作战、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直到多域战、马赛克战,美军已经提出一系列的作战概念和作战理论。它们都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美军的建设和作战。但它们可能都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在试行一段时间后被明令禁止或取消。与此类似,“马赛克战”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技术研发时间长、成本高且容易被仿制。创新技术需要不断试错,所以研发时间长、投入成本高,但仿制和追赶却相对容易得多。不加大力度研发新技术就无法在技术上领先,加大力度研发的新技术又很容易被模仿。美军为推行“马赛克战”所研发的新技术,面临同样的困境。

  二是打破军种和部门之间的利益藩篱难乎其难。美军美国国防工业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霍克·卡莱尔上将指出,美军至今仍在建造“烟囱型”武器:“我们用同一家承包商建造了F-22和F-35两型战机,但他们却采用不兼容的数据链。”

  数据链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手段,不兼容的数据链之间无法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发现即摧毁”就是泡影。毫无疑问,F-22和F-35之间使用不兼容数据链,不是技术原因造成的。

  三是观念更新殊为不易。树立新观念的有效办法是淘汰旧观念。在军事领域,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淘汰旧观念的唯一方法是等待持旧观念的人因自然规律退出历史舞台。美军每推出一种新的作战理论,都大张旗鼓地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但每每效果并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屁股决定脑袋”,旧观念的“坚硬”往往不是它多么有魅力,而是其所代表的利益难以割舍。美军军种藩篱坚不可摧,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益格局难以打破。“马赛克战”要求军兵种融合的“粒度”(即单位、单元)前所未有的小,所遭遇的阻力只怕会前所未有的大。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责任编辑:贾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