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一大早,河北省张家口蔚县南留庄镇白后堡村,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龙头”紧追着大绣球,在广场上奔腾。49岁的苏菲挥舞着龙头,满头冒着热气,“一到要过年了,想着家里又该舞龙、扭秧歌了。”腊八节一到,在外打工的苏菲,心就被家乡的传统火龙戏拽了回来,“宁可少赚几天钱,人也要往家走”。
蔚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具有剪纸等世界非遗文化传承的文化大县。如今在蔚县,年年舞火龙,村村有戏台,人人爱看戏。
党的十八大以来,蔚县唱响了一出以“精神扶贫补短板,思想脱贫拔穷根”的大戏。这个太行山下曾经的“穷窝窝”出现了从“熬日子”到“过日子”再到“奔日子”的可喜变化。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蔚县贫困人口多、面积广、程度深,脱贫攻坚曾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全县有贫困村2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2.5%。而2019年,蔚县8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66%。
曹疃村是典型的矿区转型村,该村于2018年脱贫出列。几年来,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依托村民爱听秧歌、会唱秧歌的优势,以文化促脱贫,村里多方筹措经费成立了“蔚县曹疃新时代秧歌演艺公司”,不仅保留传统剧目,还编排了现代剧目。
有“戏窝子”之称的曹疃村,保有蔚县唯一一支传统秧歌村级剧团。秧歌戏第六代传承人、曹疃村秧歌演艺公司团长王凤琴介绍,剧团共有43人,逢年过节,剧团都会应邀去别的村表演,目前剧团外出演出61场次,增收20多万元,剧团成员人均增收3000元。
文化扶贫不仅让群众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更让村民燃起“幸福要靠双手来创造”的生活热情。
“我们村里的人爱唱戏、会唱戏,尤其擅长秧歌戏”。曹疃村村民门全花告诉记者,近两年,随着全村脱贫致富,村里的烟火气、文化气更浓了,“家里农活儿一忙完,我就和姐妹几个去看戏,有时自己也上去唱几曲,小儿子也经常跟着我哼哼”。
如今,43岁的门全花成了曹疃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2016年,在村委会的扶持下,门全花和丈夫办起了养猪场,从一开始的4头到现在的200多头,“每天早晨6点就起来喂猪、清理猪粪,去年赶上了猪肉价格大涨,年收入高达26万元。”现在,门全花不仅自己致富了,还帮扶村里的几户贫困户共同致富。
午后时分,记者们走进涌泉庄乡西窑头村,平整的水泥路一直伸向村里,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村民们卖起了年货,一派浓浓的年味儿。小小的爱心超市里挤满了人,货架上摆着米、面、油等各种日用品。任金凤忙着在登记本上记录积福卡兑换情况。在这里,村民们捡了垃圾、做了好事,甚至徒步健身都可以获得积分,用积分可以免费换爱心超市里的物品。
村支书彭黎明说,西窑头村将内源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切入点,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设立了全县首家爱心超市,创造性地以“积分管理”为切入点,点燃群众脱贫奋斗的“精神火种”,2018年全村整体脱贫摘帽。
在村口,一个“西施豆腐坊”的招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进豆腐坊,豆香四溢,被称作“豆腐西施”的李文花在锅台前忙碌着,一块巨大的纱布包裹着几十斤豆渣半悬在空中,李文花熟练地摇晃着,她凭着每天不停歇地劳作,不仅摇出了满室豆香,更摇出了一家人的希望与未来。
说起前段时间家里的变故,李文花哽咽了,“差点挺不过来了,多亏了村里村外的帮衬。”
2018年末,李文花的丈夫腰椎滑脱做了手术,几万元的手术费用让家里更加拮据,“谁承想,老头子手术还没出院,女儿又被骗到传销组织。去年正月初八,大儿子出车祸,随后,二儿子也发生意外,摔断了腰”。
“那个时候,我真感觉生活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李文花说。困苦中,大家对她一次次雪中送炭,村里帮她贷款5万元,养了5头牛,一度关掉的豆腐坊又开了起来。她心中重燃希望:“现在一切都有了好转,光靠这豆腐坊,每月就能收入3000元,只要豆腐继续做,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靠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蔚县,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带着创新创业的梦想与激情,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初见胡泽秀时,他穿着格子裤,打扮时尚。事实上,31岁的胡泽秀此前是白领,年薪百万。
2018年9月,在周围人一片惊诧中,他从北京离职回到老家蔚县,带领平均年龄25岁的小伙伴,回到山沟创业,创立了“不荒”民宿品牌,胡泽秀对它的解读是:“农村不荒凉,城市不慌张”。
胡泽秀忘不了从小生活的贫困山村。他13岁出去谋生,洗过盘子、扛过水泥,吃尽苦头,是知识、读书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然而乡愁沉淀在心,从未遗忘。
如今,胡泽秀成立了蔚县青年商会,他希望更多家乡小伙伴加入进来。目前,他们研发了100多种农业产品,签约近10万亩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和拓展加盟了400多个乡村民宿,开发设计了160多条乡村旅行路线及玩法。
胡泽秀心里有一个滚烫的梦想,“打造一个全国性的乡村振兴青年孵化基地,用我的理念和资源赋能更多青年,带动乡村振兴。我将把这个梦想进行到底。”
本报张家口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