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程璨
爸妈心中也隐藏着一个浪漫宝宝
我早就听说过两种理论:一种是送礼物要送对方喜欢的东西,另一种是要送自己喜欢的东西。前者认为对方喜欢才实用,后者觉得自己喜欢才有诚意。无论哪种理论,都是同一个隐含前提,对方喜欢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
白简简
今年过年,我想送爸妈一次双人邮轮之旅。
我早就听说过两种理论:一种是送礼物要送对方喜欢的东西,另一种是要送自己喜欢的东西。前者认为对方喜欢才实用,后者觉得自己喜欢才有诚意。无论哪种理论,都是同一个隐含前提,对方喜欢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而送爸妈礼物,可能是最纠结的。
有人提醒,给爸妈的礼物,在告诉他们价格时,要去掉一个零再对折;还有人谆谆教诲,千万别送那些你觉得好看的却“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广告商家也迎合这种心理,送父母的礼物除了滋补品就是保暖内衣,一切都把他们圈在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上。
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他们缺那些吃的穿的吗?他们整天关心你有没有穿秋裤,那显然是他们已经早早穿上了。但是,你爸妈有没有问过你类似“最近生活有意思吗”这样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你是不是该关心下爸妈的生活有没有意思?
于是,过年给爸妈送礼物,我都奔着好生活的方向走:为了烘托节日气氛,我送过红包、对联、坚果礼盒;为了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我送过各种电子产品——iPad、蓝牙音箱、投屏神器;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文化人”,还送过书,我妈追什么剧,我就送原著……这些礼物的效果怎么说呢,都挺好,但总觉得缺点啥。
后来我分析,我都是站在儿女的角度给长辈送礼物,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平视角度的礼物了。
去年过年回家前,我在网上预订了一份五星级酒店的双人餐,和两张当天下午的电影票。买好后,我把验证码发到我们仨的微信群。按照以往惯例,送他们礼物一般要问我下价格,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次他们只关心怎么用、怎么去。
等我回到家,他们已经顺利完成了消费。以往送爸妈礼物,也就在拆开那天能当几小时的谈资。但这顿饭他们吃得很开心——自从有了我,他们很少两个人出去吃饭;而电影因为是工作日的白天场,几乎是包场待遇,神奇的体验让他们在整个过年期间——甚至几个月后都说了又说。
而且,我们几乎没有聊电影内容,也没有谈具体吃了什么,他们饶有兴致说的是过程,影厅如何冷,他们如何用雨伞挡风,餐厅隔壁那桌又坐了怎样两个年轻人……在他们有了皱纹却又神采飞扬的脸上,我第一次依稀辨认出当年还年轻的他们。
爸妈,不是生来就是爸妈。他们经历过和我们一样懵懂的童年、欢脱的少年、彷徨的青年,然后也没有培训,就上岗为人父母。想来我妈在我今天的年纪时,我都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啊!而我现在整天还喊着自己是个宝宝。
在我略显模糊的童年记忆中,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周日晚饭后,爸妈会把我放到外婆家,然后俩人去县城唯一的电影院看电影;小学时,家里书架上曾经有一本书,是爸爸买回来的,名字叫《一千零一种浪漫》,记录了各种浪漫的方式,堪称恋爱版“人间指南”。
后来,当我慢慢长大,电影院拆了,那本书在搬家过程中也遗失了,一同遗失的,还有父母的浪漫生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为优秀的父母,而忽略了自己的个人生活——这可能是很多中国父母的共性。
去年国庆节,我预订了一次全家福写真,价格不菲。又出人意料地,我爸还追问了一句,能不能加拍一张他的单人照。我瞬间想起,在家里久未打开的抽屉里,深藏着爸妈年轻时候的相册。我爸热衷和街边小轿车合影,喜欢车的他,当时最大的理想是能开拖拉机,完全没想到后来还能自己买车;我妈则喜欢撑个伞作婉约淑女状,在河边桥上留下不少倩影。
到了拍摄那天,我们仨很有仪式感地化妆、换装、摆pose……爸妈上一次这么兴师动众地拍照,可能还要追溯到30多年前的结婚照。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不断要我们调整姿势,经常耐心不足的爸爸居然很配合。
现在,照片的放大版摆在我家客厅,缩小版放在他们的钱包。我爸的单人照,他精心挑选了一个原木色的相框装起来,摆在卧室床头柜上。
看,是时候让爸妈找回自己了。送礼物的时候不妨平视,谁知道呢,也许他们心中,也隐藏着一个宝宝?
做足功课 成为最会送心意的人
有些人送礼物是送自己想送的东西,而我则力求送出对方想得到的,一看到能会心一笑的礼物。
河樱
“同事要结婚了,我该送什么礼物?”“过年见丈母娘,送什么能显得比较得体大方?”“商务合作伙伴会高兴看到哪一类生日礼物?”这类问题时不时会在我的好友聊天群里出现,每当此时,其他人一定会做一件事:@我的名字,“这个问题问她,她很懂”。
在我的好友圈里,大家都说,我是“选礼物担当”。她们觉得,总能送出合对方心意的礼物,总能帮人出谋划策选对礼物,是我这个人与生俱来的优势。
我不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什么天赋,不过可以说,我是能从选礼物、送礼物这些事上得到快乐的人。相较于收到心仪已久的礼物,看到别人对我送上的心意一脸惊喜的样子,能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感。
大概是上大学时候,开始有希望为他人好好挑礼物的意识。当时暑期有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一群人都专门挪出半天时间来为朋友们选购伴手礼。我起初也是跟着其他几个姑娘去旅游纪念品商店搜罗,但是看着那些印着地名的花花绿绿的模型、餐具、钱包……我脑海里只浮现出四个字:乏善可陈。
送一些打着旅游地标的商品,固然能证明我出行在外还想着朋友,但似乎这种伴手礼完全不能体现我个人的感情和心思。因为这样的礼物换一个人送也是一样的,追求完美主义的我很固执地认为,若效果一般,那我宁可不送。
当时,我果断放弃了继续在旅游纪念品商店搜罗,而是选择去精致的书店、艺术区商店等,寻找贴合每个朋友个人气质和喜好的礼物。比如,有个大学好友平时在社交网络上经常提到《小王子》,我就努力寻觅能带有相关元素的伴手礼。
之后不久,我很幸运在一家书店发现了《小王子》周边套装,我请店员用朋友最爱的深蓝色包装纸把礼盒包裹好,袋子上挂着一个红玫瑰胸针和一个小狐狸挂件——这两个都是故事中的重要元素;我随礼物放一起的祝福贺卡,则是印着当地书店照片的明信片,我写上一句话:“走过千山万水,还是能遇见你最喜欢的星星。”
朋友收到这份礼物后,特别开心,放在家里书架上显眼位置。这也激励我后面用心对待每个给朋友们选礼物的时刻。
后来,出现网上购物,选购礼物越发便捷起来,省去了很多需要实地考察、“搬运”的时间,但大量店铺的彼此模仿、复制,也让我们不易维持礼物的独特性。“送什么”成了越来越有挑战性的游戏。
通常想选对礼物,其前提和基础信息必然是对方平时生活中的喜好。在我看来,这种喜好分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爱好是对方平日里明确展示出来的对具体事物的偏好,比如某个品牌的化妆品、常买的小玩意儿、工作之余最爱干的事情……若“显性爱好”已足够明显,那么只要你平时还算认真关注对方,选礼物就相对比较轻松、直接。
还有一种“隐性爱好”,是对方不说,但你在接触过程中可以感知到,或者说可以自己“提炼”出来的。例如,我有个朋友会很重视居家生活品质和品位,喜欢把办公室每个角落都布置得美丽养眼,那么可以猜到,她在家里一定也很在意装饰这件事。
所以在新年临近的时候,我选择在一家设计感不错的文艺网店,入手了一些兼具实用性和美感的小圣诞树、餐具、烛台等。朋友收到这份“居家文艺新年礼”,兴奋得一整晚都用单反拍照,把一张张美图发到朋友圈。
收礼物的感受,分为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两种属性。后者,无疑会给别人更多意外之喜。有个同行朋友时不时会在群里感慨最近码字太多,颈椎受不了。在她生日的时候,我们除了订蛋糕、鲜花,还给她买了按摩仪和笔记本电脑支架。那个同行朋友说:“感动得热泪盈眶,你们太懂我了,正缺这个。”
当然,受阅历限制,也有很多场合的礼物是我个人的“盲区”。周围结婚的同龄朋友还不算多,此前没有太多机会在新婚礼物上有所实践和发挥。在不擅长的地带,我的思路和方法是好好观察,“学习先进经验”。我微信朋友圈里有经常需要给客户准备礼品的人群,所以这类人的动态就成了我最好的学习案例,看到他们晒出的不错的礼物选项,我就默默“抄作业”,然后去网店搜同款,或者在此基础上产生其他的创意。例如给年轻人的新婚礼物,可以送他们一定爱在家里摆出来的、外型甜美的工艺品、酒器等,或者能巧妙体现新人共同回忆、兴趣的礼物。
无论如何,我的经验证明,做足功课,你就能成为永远选对礼物的那个人,通过选礼物这件事,我会觉得,既然有意愿送出自己的心意,为何不尽力让效果最大化呢?有些人送礼物是送自己想送的东西,而我则力求送出对方想得到的,一看到能会心一笑的礼物。
好友寄来第一个祝福:我们都要好好的
大城市里人太渺小了,礼物和一句祝语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被人惦念和祝愿的温暖,因此不再孤独。
林英涵
新年刚过,各种闪亮的装饰还未拆下,转眼又要迎来春节的钟声。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半年,我还是不太适应这里的快节奏。城市很大,人潮汹涌,却行色匆匆,即使并肩而走也是陌生人,仿佛大家都被按了快进键,自己身处其中颇有些格格不入。
南方的冬天丝毫不留情面,是魔法攻击般的阴冷,雨已经下了一整天,水汽无处不在,关节处冷得僵硬。我只好舍弃了便利的小电动,挤地铁回到租住的小房间,走到楼下刚好收到快递的提醒——是好友从北京寄来的礼物。
自从毕业后,两人已经许久没见,聊天时,她说要给我寄张明信片来,无奈找不到邮票,只能作罢。后来突然说寄来了一套碗,要给我的小家增添烟火气。拆开裹得压实的包装,粉嫩的餐具之上,附有一张纸条,写着“新年快乐呀,要好好的!”
那一瞬,心里忽然涌上酸涩,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连擦都顾不上,就那么攥着那张纸条,哭得不管不顾。哪怕是工作不如意、报表被驳回,抑或是在偌大的城市里迷路的时候,我也没哭过,现在却为了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小纸条而哭,甚至那都不是什么精美的贺卡,就是一张随手撕下的草稿纸。
礼物只是一种载体,以物载情,背后蕴藏着的情感才最动人。其实最打动我的是那几个字,瞬间敲击到心窝里。自诩为一个浪漫小文青,我总是容易被这种温馨的小事所打动。微博上看到有人晒冰箱上母亲的留言贴,也能感动得泪水涟涟。买礼物并不难,但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写张小纸条,更能让对方感受到心意。
大城市里人太渺小了,礼物和一句祝语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被人惦念和祝愿的温暖,因此不再孤独。这段时间,我正在经历一些起起伏伏,工作中有无数个想崩溃的瞬间,只敢用着“我太南了”表情包偷偷表露心里话。此时一份小小的礼物,简薄如一张纸条,载着情谊飞向万水千山之外,轻声说:在远方,至少还有一个我在思念你。
我一下子想起和好友在北京实习的日子,几个亲密无间的小伙伴,租住在五号线沿线的小屋,也曾吵吵闹闹,更常畅想未来。第一次实践所学的跃跃欲试,一起吐槽甲方的奇葩需求,问路时不知东西南北的迷茫,互相加油打气,分享彼此的喜悦,安慰对方的苦闷……一个个熟悉的细节,回忆起来如此惊喜,像是冬天在火炉旁喝一杯加冰块的气泡水,在感受气泡爆开的瞬间,火炉的热就扑到身旁。
时间的洪流呼啸着卷走一百多天,三个多月的帝都生活,像是一场华丽无比的美梦,引人沉溺,不愿醒来。如今相隔南北两地,分别已久,可好友的字迹一下子将我拉回过往,那些美好仍历历在目,那并不是一段恍惚的梦境。
年节又快到了,这是新年的第一个祝福。冬天很冷,但也很好,可以哈着白气去买香气四溢的炒栗子,可以理直气壮地赖床蜷缩在被窝里,一切事物都带上柔光滤镜,裹上一层绒毛,夏天和秋天的烦恼也被冻结起来,等着春天的融解。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站在2020年的起点,细细整理过去的故事,封锁起过去一年的遗憾、烦恼与踌躇,好好说再见,才能更好地启程,迎接崭新的开始。
冬夜渐暖,灯火通明,月色尚好。我擦干眼泪,将那张纸条夹进最爱的书内页,决定写一封回信,嘲笑好友该练字了,但更重要的是,新的一年,我们都要好好的呀!
我们的宁静祥和是他们的幸福阈值
雪域高原,生鲜食品是稀罕物,冷冻肉、家乡泡菜,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丰厚“年货大礼包”。
故鲲
步入30岁,我开始喜欢“人生至简”的道理。任何隆盛的节日,其实都不需要奢侈的礼物,平凡如昨的生活如果能够惯性铺延,实在是岁月给予的最好馈赠。
去年春节,我和一群解放军战士在海拔3250米的兵营里度过。
得益于曾在部队服役的经历,我知道“过年”对军人、尤其是高原兵意味着什么。“腊八”那天,报社领导找到我,征询春节赴基层部队采访的意向,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小年过后那天,机场汇合,某部宣传科科长张军笑盈盈迎过来,拉着我去办值机。
“以往可没啥子行李,今天例外嗬,得托运呢!”
“嗯?”和张军认识3年了,我知道他经常东奔西跑,习惯轻装简行。
“你瞧!”张军顺势拉开配发的前运包,两个透明的塑料桶里五颜六色,“我媳妇腌的泡菜,水萝卜、酸豇豆、莲花白,都资格(四川话意为“正宗”)得很!”
“大过年的,连汤带水,就给人家送泡菜呀……”我笑道,顿觉眼前的“张老兵”可爱得像个新兵。
张军告诉我,在高原执行任务的战士们,最思念的川味就是泡菜,而做泡菜最关键的,是这一盅“母水”——买不来、不好做,每家的母水都味道各异,却能让官兵的众口不再难调。“泡菜是川菜的灵魂,我把这家乡味一送,大家更能‘魂魄归心’,安心稳神、投身任务嘛!”我又在心里笑,时光流变,属于军营的快乐还是那么简单易得。
在登机口坐定,张军和同行的许干事在几个气象类手机App间切换,不住地碎碎念:“今天不知能不能飞哦!”“千万莫取消嚯……”“往后几天更恼火。”
大家眼中的雪域天堂,在冬季却是“可望而不可及”——高原气象多变,降雪大风总不期而至,飞机能不能起飞,有一半靠运气,滞留两三天等飞也是常有的事。
看来,高原有时还真是到不了的远方!想起去年国庆节,张军在朋友圈发过突降的初雪让他被困机场2天,假期“缩水”。
隆冬的高原空港,银装朔风。这里曾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机场,到今天也是离城市最远的民用机场——“130公里!”张军拉开车门那一瞬间,我更希望我们坐的是直升机,以便这趟伴着剧烈头痛与呼吸不畅的旅程快些结束。
显然,张军小许等一众战友,早已习惯了这种颠簸与周折,一路上嘻嘻哈哈,畅聊着明晚的“军营春晚”。
因为只是临时任务,一排简易房搭在两座雄峰之间,就是营区了——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年”该怎么过?简直难以想象……正想着,忽然山窝的帐篷里跳出一个个“兵娃”。
张军一行带来的春联、年画被战士们乐呵呵地领回营连;军需科调拨来的猪牛羊肉、鸡鸭鱼蛋,战士们兴奋地用手推车来运。“春晚”舞台正在搭建,小伙子们找出十几个大木箱,拼搭成五米见方,半米高,配上军用迷彩网背景墙……这样的舞台这样的年,这样的营房这样的兵,质朴而温馨,简单而热烈,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暖意融融。
那晚,官兵演出了10个节目,都是他们完成任务之余,加班加点排练的,隆重的气氛让雪夜露天的演出“每一刻都是高潮”。
年夜饭桌上,酱肘子、白斩鸡、油焖大虾,战士们一抢而空,最受欢迎的当然是张军带来的泡菜疙瘩,大家都甘之如饴。雪域高原,生鲜食品是稀罕物,冷冻肉、家乡泡菜,已经算是丰厚的“年货大礼包”,颇受年轻人好评。
大年初一,高原特有的暖阳晒出一片春意。站在日头里,我和几个同龄人聊起“年味”。张军告诉我,百姓过年,部队过关。在条件有限的地方坚守,军人幸福的阈值跟普通人完全不同。
对我们来说,出门了航班能正常起降,眼前有家乡美味享用。在每一个阳光照旧,茶饭如常的日子,都是有人在默默奉献,负重前行。我们身边的寻常事,对他们来说都是至尊礼物。战士的期待,只有家国宁静与自己的心安。
登机返程前,我把随身使用的树脂钥匙扣取下来送给小许,他开心得很,握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摆弄着。
机械表的故事依旧在新年餐桌上津津乐道
上弦之后,机械表又开始不厌其烦地滴答滴答舞动起来,秒针一圈圈盘旋,如老树的年轮,涂抹着时光的悠悠长河。
韦祎
记得前两年的一个元旦,窗外大雪纷扬,卧室里点了一盏暖黄色的灯,姥爷够征寻我的意见:“过几天就是你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了,除了压岁钱,还有什么想要的新年礼物?”“什么都可以吗?”我狡黠一笑,“那就送我您床头柜第一个抽屉里那块机械手表吧!”看到姥爷意外的表情,我随口解释说:“用习惯了石英表,想试试机械的。”
这块手表从小学伊始,便一直躺在姥姥家的床头柜上,我成长的每一幕场景,都有它的印记。不论是小学一年级偷看家里的庚辰本《红楼梦》,还是和表哥们拿着长尺在弹簧床上打架,或是考试失利坐在床边偷偷哭泣,每次抬起头,秒针分针都在安静地独自舞蹈着。它不似我床头的闹钟,会发出刺耳的声音,将我从睡梦中惊醒,它时刻保持着缄默与理性。我迫不及待地将它带往更远的世界,不想让它在故乡的小天地之间蒙尘。
直到春节后的一个午后,姥爷跟我说起了机械表和他的故事。那是40多年前的一个冬日,他在外面执行任务,办完了事,公费花光了,马上就要过春节,回不到部队,他只能把机械表卖掉,换取回来的车费。“以前年轻不恋家,春节期间经常有任务回不了家,我就不回。甚至孩子出生,我都没回去过。”
但这一次不同,姥姥即将带着孩子们来部队探亲,这是他们第一个团圆年。作为家属,姥姥这次来了就没有走,她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和事业,把重心都放在了家人身上。对于姥姥来说,这一选择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所以她一直叮嘱我,以后一定要做个独立的拥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姥姥对家庭的付出与牺牲,姥爷肯定有比我更深的感触,才会义无反顾卖掉自己心爱的手表。自此之后,春节的团圆不再奢侈,家的路途也不再遥远。机械表功成身退,渐渐被一家人淡忘在记忆中。
本以为姥爷和机械表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几年之后,姥爷工作调动,先被派到四川,后调至西安,在一个古玩旧货市场,姥爷见到一块和自己卖掉那块一模一样的手表!起初,他以为是同款,翻来覆去仔细辨认,他发现手表的侧面一个熟悉的摔痕……终于确认,是自己的手表失而复得!
生活的磨砺如同连绵的山脉,当你越过山丘,等待你的只会是更高的山峰。面对失而复得的旧物,过往的一幕幕涌上他的心头,不禁让姥爷对过去的十年感慨万千……上弦之后,机械表又开始不厌其烦地滴答滴答舞动起来,秒针一圈圈盘旋,如老树的年轮,涂抹着时光的悠悠长河。
不知道这块手表离开姥爷的那些日子,又见证了何人何事何种故事。在我和姥爷之前,它属于谁,又记录了谁的生活。“这真是我收到的最有纪念意义的春节礼物!”听完了机械表与姥爷的春节故事,我不禁感慨地问:“但是为什么您舍得将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我呢?”姥爷只是笑了笑,没有作答。
现在,那块机械表已躺在我的床头,今年的腊八节已经过去,大家忙着总结过去一年发生的种种,开始预测和期待新的一年。机械表依旧是新年家庭餐桌上津津乐道的故事。如今的春节,需要赶回家的不再是姥爷,也不再是父母一辈,而是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九零后一辈,长辈与我们的位置互换,成了守望和等待我们的家人。机械表又开始见证90后新一辈的春节回家之路,见证我的人生故事。
其实,最好的新年礼物不是机械表本身,也不是它背后记录的曲折故事,2020年最美好的礼物是家人的温度,是春节的团圆,是历史的印记,亦是未来的憧憬。我和机械表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