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7/09
05:23

形势越复杂 青年越需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员往来和交流向来被认为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催化剂。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对中国实施污蔑、打压,美国国内的新冠疫情迄今未见明显缓和。在这些背景下,美国移民局7月6日宣布再度收紧留学生签证政策,要求所在学校秋季学期课程需在线完成的在美留学生必须离开美国。对于留美学生较多的中国而言,这无疑将进一步破坏两国之间正常的教育交流和人员往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7日就此事回应说,中方密切关注美方有关政策动向,将全力保护中国在美留学生的合法权益。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的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认为,不甚理想的政治氛围和接连出台的限制规定,确实对在美中国留学生的身心、对中国民众关于赴美留学的看法造成了很大影响。她强调,谋求发展是青年选择留学之路的原动力,尤其是对于学习国际关系和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留学目的国的政策不应成为影响他们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要因素。她同时表示:“越是形势复杂,年轻人越需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越应该学习和了解国际事务。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国与世界进行更好的沟通,才能帮助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更重要的影响。”

  青年应以更高历史站位看待中美关系

  青年是改善中美关系、促进中美友好的希望。皮尤研究中心今年3月发布的一项针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代表性调查显示,在18岁至29岁的青年参与调查人员中,近半数(47%)对中国持正面看法,远高于50岁以上受访者持此看法的比例。“中美之间未来友好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苗绿说,“中国青年应以更高的历史站位看待中美关系,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需要与各国携手处理国际事务和社会问题。从此次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家还是青年,如果不团结在一起,灾难的延续终将超越政治,成为对全人类的打击。”

  尽管有不少摩擦,此次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积极盘面增强了苗绿的信心。日前,由苗绿主持的《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该报告综述了疫情期间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事实,特别指出,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从上半场“救中国”到下半场“救美国”,是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重要力量之一。报告写道,在美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处于中美跨文化交流的一线,他们以诚挚的善意回应偏见与指责,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有需要的人,成为美国人客观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过去几个月,我们听到了很多宣扬中美关系‘脱钩’的杂音,很多人认为中美关系似乎走入了一个漆黑的峡谷,看不到光明的前景。”苗绿在6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她说,这份报告恰恰是要告诉大家,中美两国民间的守望相助一刻都没有停下来,参与、支持和期待中美合作的力量依然强大,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仍然被认为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青年应具备有力发出“中国声音”的能力

  疫情暴发后,很多青年用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了他们见证的中美抗疫实景,并发布在媒体及社交平台上,这些声音驳斥了某些不实报道。发出的理性声音,在增进各国民众间的理解和互信方面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但苗绿坦言,“中国还比较缺少能够在国际语境中把中国故事讲清楚、有效发出中国声音的人才。”比如,目前在国际组织里的中国雇员比例,与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中国在国外留学生人数严重不匹配。

  在苗绿看来,中国文化偏向于体验型,很多事物的内涵需要亲身体验、需要时间去感知,很难通过直接翻译或其他简明扼要的方式总结清楚,而中文语言体系也与英文相去甚远。把一种语言翻译成中文或反过来,最终考验的不只是译者的中文水平,更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

  对于留学生群体,苗绿补充说,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年龄有点两级分化,“要么出去得太早,要么出去得太晚”。如果出去太早,自身文化观尚未初步建立,也很难在理解本国文化与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之间找到平衡。而且,以往不少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时习惯于选择金融、计算机等非人文社科类专业,这也可能使得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难以显现优势。这正是中国高校及相关机构越来越重视提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原因。比如,清华大学在今年6月中旬曾举行一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题,提出把推动“全球胜任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的见解。

  去年10月,全球化智库(CCG)发布《2019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概念描述,即:“为了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关注全球议题、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并理解、尊重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人开展的教育活动”。苗绿进一步解释说:“把外语学好只是一个方面,这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最终需要的,是年轻人对民族文化有充分认识,对多元文化保持开放和尊重,能够深刻理解世界历史文化和全球议题。要先理解和包容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追求这种包容的全球化发展。”

  “走出去”是中国青年一代的担当和使命

  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目前的确复杂且严峻。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中国要以更强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坚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被看作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宣示。

  与此同时,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等,都在为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更高水平窗口。“中国要走出去,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中国机构要走出去,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更多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懂得国际事务、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青年和学生加入进来,需要他们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可以看作是这一代青年群体肩负的历史使命。”苗绿认为,“‘走出去’的理念不应被中美关系的起伏、签证政策的变化左右。”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苗绿还特别提到了今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目:“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在苗绿看来,这再次印证了中国教育界、中国社会鼓励中国青年“走出去”的内在驱动力。

  苗绿认为,要客观地看到,在联合国框架下人类共有的国际秩序下,中国研究方式正日益与世界接轨,但要经历一个互相磨合的过程。

  苗绿透露,CCG有意在培养国际人才的框架下策划更多的研究项目和活动。她表示:“教育是不同国家加强沟通、了解彼此的关键。我们非常支持,年轻人只要有机会和条件,都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一部分时间去国际上看一看。青年带着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去深入探索全球事务,才能发挥自身力量,助力让中国的发展进步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的历史性贡献。”

  本报北京7月8日电

 

【责任编辑:高鑫诚 邹艳娟    流程编辑:侯歆钰】

马思纯唱《女驸马》:词好,人美,曲子琅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3 08:59:11

放弃百万年薪回乡种地,只要努力在哪都能绽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1 23:01:36

空巢青年别焦虑,我们帮你治愈孤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2 09:28:30

吴倩:大武汉里的小夜曲 | 我和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1 09:00:00

《摇篮曲》,在梦中带你回到那片黑土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30 09:00:00

《茉莉花》: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6 09:00:00

求职路上屡碰壁,听杨颖分享如何克服就业焦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5 09:30:00

海陆说郑州,你的驿站 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4 09:00:00

一首《人间西湖》,领略“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3 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