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到底有什么区别?疫情期间,群众待在家里不要乱跑就是作贡献,但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得冲到防控一线去做志愿者,为所在社区居民以及返校学生服务。”这是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日前举办的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活动现场,大四毕业生史晨阳的分享。
除了党员离校教育,上海政法学院积极探索创新,试点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模拟党支部,创新设计党课并纳入第一课堂,不断搭建学生党员作用发挥的机制化平台,为在大学生党员中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提供了可参考的做法。
初心立得稳,才能行得远
在全国每年发展的党员中,学生党员占比最高,平均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上海市近两年的数据是:每年发展的学生党员占比超过40%。学生党员普遍年轻,思想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如何让学生在入党前后把初心立得稳、擦得亮,从而走得实、行得远,是摆在高校党务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夏小和介绍,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是学校近3年来探索形成的“七阶”党员教育体系中的一项机制,在毕业生党员离校之前,通过富有仪式感的教育活动,让初心更“亮”更“燃”。记者在现场看到,法律学院的党员离校教育活动包括聆听一场与本专业相关的专题党课、重温一次入党誓言、提交一篇思想汇报、为所在支部留下一句寄语、参与一项志愿服务、领取一份“初心印迹”纪念卡等内容,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初心印迹”纪念卡记录了每位学生党员在入党过程中一系列重要节点的日期,还附上了本人“入党志愿”的扫描图片,每位领到卡片的同学,均要在“入党志愿”右下角再次签下自己的姓名。“虽然各奔东西,但信仰永不散场”,一位毕业生党员在朋友圈晒出纪念卡,获得不少点赞。
“过去的毕业季是什么?喝酒、哭泣、拥抱、合影,此时的党员也就是一个普通学生;至于入党志愿书,毕业时封存进档案袋就再也见不到了。而我们希望用这样的离校仪式、这样的纪念卡,让毕业生党员回味初心,进一步坚定迈向前方的理想信念。”法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海琨说。
在离校前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刑事司法学院大四毕业生徐轶凡主动提前返校,忙着为同学们发放学士服、整理档案……领到“初心印迹”纪念卡的那天,正好是他入党两周年的“政治生日”,对此他感受颇深。
“主题教育时听党课,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一共有58个党员,但到新中国成立时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只剩下4个,中间脱党退党的有一二十人,这说明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初心易求但初心难守。大学生接触信息多,常常会看到各种‘吐槽’,不知不觉间初心就可能模糊淡忘,确实需要有意识地不断擦亮自己的初心,而这张卡片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徐轶凡说。
看上去很美,问题引反思
事实上,在上海的一众高校中,上海政法学院的学生党员比例一直处在前列,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次也名列前茅。但2018年年底的一次检查,让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刚发现“看上去很美”背后隐藏的问题。
“检查组反馈学生党员发展程序执行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后,我们都沉下去搞调研,真正刺痛我们的是学生党员的一些错误认识。”刘刚告诉记者,有些学生党员说,发展过程是“万里长征”,转正之日就是“胜利会师”,进了“安全屋”可以“刀枪入库”了;还有的说,党支部就是“开会投个票、活动拍个照”,既无趣又无用,“只要不是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你就拿我没办法”;有些毕业生党员忙于考研、考公务员、考法考,对抽出时间参加党组织活动满腹牢骚,甚至发出消极言论。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刘刚反思,规范程序是“标”,锤炼初心是“本”,一定要标本兼治,让学生们在严格的入党程序中真正理解党员的责任所系、先进所在。抓住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契机,上海政法学院从一开始就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提出“三个贯穿始终”。
例如,为了将组织熏陶贯穿始终,学校细化制订了《上海政法学院学生党支部建设规范》,着力激活每一个基层细胞;同时将发展党员程序细化成六大步骤45个环节,并且相应设计制作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表单链”,强化学生对组织规矩的直观感受、对入党初心的常态检视,不能把入党当作“儿戏”。
刑事司法学院党总支则承担试点任务,研究设计了学生党支部与模拟党支部“1+1”的运行架构。“学生年满18周岁才能递交入党申请书,再经过一套完整的发展流程,入党时一般都大三大四了,又开始忙着考研、找工作,容易忽略组织生活。模拟党支部的设立,能让入党积极分子提前体验组织生活的氛围,接受组织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深化对党的认识,实现无缝衔接。”上海政法学院学生党建促进中心主任张慧介绍。
提供新平台,延续好传统
经过近一年的模拟党支部试点,上政第19学生党支部书记张常钰发现,入党积极分子很快从“懵懂”变得“成熟”:尽管由于疫情原因,党课和讨论都移到了线上,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但这批入党积极分子的整体成熟度比以前更高了,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典型。
“比如,景瑜佳同学发动身边朋友为所在地医院捐赠护目镜;李恒同学积极组织口罩行动,为环卫工人捐口罩;何思雯同学加入当地青年突击队,在高速公路道口测体温,等等。”张常钰说,考虑到疫情期间学生的安全第一,她没有作任何发动,这些行为都是自发的。“看到这些入党积极分子用自觉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申请入党时的承诺,我们对于未来的他们有很大期待。”她感慨。
张常钰介绍,模拟党支部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克服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系统化不够的弊端。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基本上是跨年级跨班级的,传统的1-2个培养联系人对1个入党积极分子的“点对点”模式,导致缺少集中性的学习交流和实践锻炼,而模拟党支部把点结成网,为入党积极分子搭建了学习研讨、实践锻炼和考察评议的组织化平台。
这种搭平台求长效的工作思路,还体现在上海政法学院创新党课教育形式和促进党员作用发挥上。
张慧介绍,从今年开始,学校创设了“故事中的中国共产党”通识选修课,借鉴“众筹”的模式,精选15名专职辅导员的教案,在第一课堂主阵地给大学生讲初心、话使命。作为首轮选课一般只有30到50人的通识选修课,这门新设课程未经宣传,开放选择的当日就破百人,目前已有600余人报名,其中既有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也有普通同学,“只有把党课打造成‘金课’,才能叫座、走心”。
而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好传统,也在不断发扬光大。近年来上海政法学院毕业生报名和入选“西部计划”人数均列全市高校第一,2019年更是占到全市入选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学生党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与学校着力搭建学生党员作用发挥的机制化平台有直接关系。“我承诺”“我亮相”“我带头”活动,要求学生党员在班级承诺为集体做一两件实事;在宿舍挂上名牌亮出身份,接受同学监督;在校园带头参与垃圾分类等文明创建活动等,让学生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有了载体,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守初心、担使命”的先锋模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