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7/30
06:15

青春角色

张正良:两次“出征”成就英雄人生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袁战鸿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低调朴实、不善言谈的年轻医生张正良,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创造了陕西省驰援武汉时间最长、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最多的骄人业绩。

  张正良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也是陕西省唯一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优秀青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急难险重任务冲在前”,是同事们对张正良的评价。而在他自己看来,支援藏区、驰援武汉的两次“出征”则是成就他成长的宝贵人生财富。

  第一次出征,是在2015年8月。听说医院要组建首批援藏医疗队,33岁的张正良不假思索,主动请缨。前后不到3天,他已急匆匆赶至西藏阿里地区。

  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紫外线辐射却是内地的5倍。忍受着胸闷气短、头痛乏力等强烈的高原反应,张正良咬紧牙关,很快融入了当地生活。

  当时的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条件艰苦、待遇有限,张正良开展每周1次的集中培训,为当地的青年医护人员讲授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及诊疗知识,手把手教他们实施心肺复苏急救、高原心脏病救治方法……

  在西藏的日子里,几乎天天加班到深夜的张正良,常常是靠硬梆梆的牦牛肉干对付深夜的饥肠辘辘。但和打水、上厕所相比,这样的“饿肚子”根本不算什么——3楼的办公室不通水,也没有厕所,打水要下到一楼,上厕所则要跑到百米外的旱厕解决。夏天,旱厕臭得要命;冬天,冻得要死。为此,加班时的张正良从不敢多喝水,生怕情况紧急时冲不到厕所……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正良结合多年实践,及时发现和弥补了医院工作中的不足,对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等方面的流程进行了完善改进,自告奋勇担当起筹建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重任。

  当时的阿里,由于看病不便,大多藏族群众生病后能忍则忍,小病往往耽搁成大病。每逢周末、节假日,张正良便带领援藏医疗队,穿戈壁、翻山口、蹚冰河、入草原,辗转数百公里,为藏族群众免费进行健康体检、慢性病诊治、发放常见药物。

  一年时间虽然艰苦,却是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援藏结束,张正良获得陕西省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优秀管理者奖、阿里地区优秀援藏干部等称号。

  第二次出征,是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作为有着丰富救治经验的急诊科副主任,张正良再次请缨——2月2日,武汉抗疫的最危急时刻,张正良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7楼西病区,同时负责9楼西病区救治工作。

  病区床位虽然只有50张,但收治的都是重症及危重症患者。121名医疗队员,分别来自9个地市、41家医疗机构,专业、岗位各不相同。

  援鄂期间,张正良带领队友研究探索最新诊疗方案,并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制订出病区接诊流程、创新开辟了“迷你重症监护室”,以便对危重患者展开重点救治,使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

  驰援武汉期间,最让张正良难忘的是奋力抢救一位66岁女性患者的一幕。那是刚到武汉第三天,外院转来一名肺部大面积感染,合并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重症患者。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病情一度稳定。一周后,患者却突发呼吸困难,启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后,病情才趋稳定。仅过4天,患者病情再度急转直下,全力救治仍不见缓解……

  心急如焚的张正良,迅速组织专家团队商议。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即对该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微创手术,并外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转入新开设的“迷你重症监护室”重点救治。反复多脏器功能不全、严重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与死神的多次交手中,医疗团队在张正良带领下终于夺得了最终胜利——患者被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据统计,张正良团队先后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113人,治愈出院和转出104人,累计护理新冠肺炎患者280人,且实现了全队“零感染”。不辱使命的张正良,成为大家眼中最美的“逆行英雄”。

 

【责任编辑:刘丽梅 王国强    流程编辑:侯歆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