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看视频
江豚重现长岛见证海域生态变佳,蓝金枪鱼卖出“奥迪车的价钱”,鲷鱼产业从猎捕型向渔牧型转变……山东积极拓展蓝色海洋经济空间,从无序养殖到生态修复实现和谐共生,从初级捕捞到精深加工实现价值裂变,从利用海洋到保护海洋实现可持续发展,胶东渔民向海图强找到小康密码。
“微笑天使”江豚失而复得
江豚是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一种对生态要求很高的鱼类,它温顺可爱,嘴角微微上翘,被胶东渔民称为“微笑天使”。
“小时候在海边玩儿看到江豚,不是啥新鲜事!”56岁的烟台市长岛居民马素梅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看不到这种有灵性的鱼类了。“那时候,到处是育苗岸滩,远远就能闻见一股夹带着鱼腥味的恶臭”。
长岛海岸线187.8公里,捕鱼养殖是主产业。长岛扇贝养殖业在上世纪80年代总规模达3.5万亩,产值7亿多元,长岛因此于1993年步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但由于以鲍鱼、海参育苗为主的家庭小作坊式岸线育苗场侵占大量自然岸线,污水直排入海,导致近岸潮间带生态受损,加之渤海生态大环境恶化,部分海洋物种资源出现衰退甚至绝迹。
“那时长岛海边污水横流,海中藻类绝迹,恶臭一阵一阵的。”长岛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说。
长岛人开始思考“人海和谐共生发展”。近年来,长岛完成近岸养殖腾退4800多亩,持续开展“海底森林”、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海洋修复工程。经过不间断的修复治理,海岛海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长岛。
“现在来海边可以亲水了,养殖业的违建都腾退了,前几天我在海边还看见了小时候见过的江豚!”马素梅说。
长岛部分渔民转做旅游业,渔家乐每户年收入少则4万元,多则30万元。
从“吃不起”金枪鱼到技术国际领先
在威海市荣成石岛管理区,一条加工后的蓝金枪鱼卖出“奥迪车的价钱”,这件事曾冲上热搜。
金枪鱼被称作“海底黄金”。“每吨金枪鱼可产生200公斤左右的鱼骨,这些鱼骨可提炼出4公斤左右的胶原蛋白肽粉,价值约2万元,再生产成面膜,市场价蹿升至6万至8万元。”山东蓝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秀娟说。
价值裂变,源于精深加工的系列核心技术。“我们已制作出世界上分子最小的鱼骨蛋白肽。专利产品在日内瓦参展后,吸引了不少外国企业慕名来学习。”山东鑫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军说。眼下,技术团队还在探索采用最先进的酶解技术,对加工辅料进行生物提纯,实现综合利用。
精深加工,让一条鱼的价值提升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以往,国内远洋企业大多没有超低温捕捞船只和有效的保鲜技术,加上金枪鱼价格昂贵、国内市场有限,不得不将捕获的金枪鱼在海上直接出售。如今,金枪鱼全程冷链物流保鲜技术的攻克与推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尤其近几年国内市场需求增加,一年就能消费3万多吨金枪鱼。”王晓军说,“‘吃货’们消费升级,倒逼我们的产品不断升级,也是小康生活给我们企业带来的福音。”
一条鱼的化学变化,缔造了一个规模产业。从石岛出发的船只,作业海域遍布全球各大渔场,年远洋捕捞量达到20万吨,运回比例超过75%。
从“吃不起”到“吃得起”,再到进军远洋深海,百姓消费拉动水产加工业发展,餐桌连着民生,一条鱼连着小康。
从捕捞到养殖,见证海洋保护理念变化
鲷鱼是海钓爱好者最喜欢的品种之一。在钢铁庞然大物——“海洋牧场”耕海1号上的一场海钓竞赛中,25位钓友挂饵甩竿,获得第一名的钓友钓得33条鲷鱼。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一条鲷鱼,走过了从海中捕捞到海洋牧场网箱养殖的过程,见证着人们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理念变化。
如今的鲷鱼在耕海1号上还担任着新角色——在海洋动物触摸池给游客传播科普知识。“耕海1号是休闲海洋牧场的试点,把海洋渔业、文旅、科研结合在了一起。”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尉岩说,平台预计年接待量将达5万人次。
“我收到最多的反馈就是:以为耕海1号只是养鱼的,没想到这么大,还能观光、海钓……我告诉他们,耕海1号不但外观漂亮,而且整个网箱从设备到网衣,国产化率达95%,自豪!”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杨书栋说。
耕海1号总养殖容积为30897立方米,相当于14个国际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它在可移动坐底式结构、新材料网衣、智能化设备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为海洋牧场领域全国首制。
目前,烟台渔民合作社达到300家,基本实现渔村全覆盖,带动两万多户渔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