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9/11
06:24

“青空间”帮易地搬迁孩子找到家的感觉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谢吕容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扫一扫 看视频

  每天17点左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城北安置新区的“青空间”就慢慢热闹起来。放学的小学生陆续返回小区,他们排队测完体温后找到各自的座位,开始写作业、阅读课外书、玩游戏。

  在安阳镇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老乡家园里,居住着都安县18个乡镇的11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整屯搬迁贫困户。对于这些居民来说,新生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家园认同感,“没有认同感就没有安全感,更别谈幸福感,‘青空间’就是要帮他们找到家的感觉。”该社区“青空间”的志愿者黄建瑜说。

  2017年以来,共青团中央组织开展“伙伴计划”项目实施工作,聚焦脱贫攻坚领域,发挥青春扶贫力量。通过“伙伴计划”遴选出优秀的青年社会组织,加大扶持购买各地的青年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设“四点半课堂”、开展环境意识普及活动等。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广西“青空间”的志愿者从学业、心理、情感等方面给予易地安置社区的青少年儿童关爱和帮扶,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改变和融入从习惯开始

  7月9日傍晚,记者在都安城北安置新区的“青空间”看到,一个不到6岁的小女孩吃完冰棍后四处寻找垃圾桶。她转了两圈,终于在沙发后面找到垃圾桶。

  对于易地安置社区的青少年来说,虽然从农村进入城市,但他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健康观念并不会立刻改变。很多没有经过引导教育的孩子刚开始来到“青空间”时,都会将看过的书籍、玩过的玩具随意摆放,乱扔垃圾更是常事。

  为此,黄建瑜在周末组织开展“爱我社区、爱我环境”主题活动,让他们从观念上意识到不好的习惯,养成从行动上爱护社区、爱护家园的意识。

  黄建瑜说,通过多次主题活动和教育,加上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们渐渐懂得“青空间”的“规矩”:在这里不能吃东西,垃圾不能随意丢,东西要摆放整齐,不能大声喧哗影响别人等。

  不仅孩子有变化,家长的思想观念同样受到影响。之前,摆在“青空间”角落的垃圾桶一直都是志愿者倒,可最近几周,志愿者早上过来时发现垃圾桶已被清理干净,后来才知道是一些家长自发将垃圾倒掉了。有的家长还到“青空间”帮忙,在孩子们学习时维持秩序,整理书籍和体育用品。

  调皮、叛逆、学习基础差、有厌学情绪是大多数从农村搬迁到城市的孩子的共同点,王强(化名)也不例外,他将上课开小差、抄作业的坏习惯带到了“青空间”。志愿者莫雅洁说,刚来时,王强经常拿同学的作业本来抄,听课时也总是东张西望。

  在莫雅洁耐心指导下,王强慢慢改掉坏习惯,开始认真听讲、自己写作业。

  和王强一样,被奶奶生拉硬拽到“青空间”的张庆(化名)也在悄然改变。张庆的学习成绩不好,奶奶又没办法辅导。每天16点半到19点半,张庆在“青空间”学习多久,奶奶就在门外守候多久。几个月过去,现在张庆每天放学会自觉到“青空间”做作业,从一个被动寡言的孩子,变得会主动跟老师交流,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用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成长

  在黄建瑜看来,到“青空间”学习的孩子学习基础差、比较调皮,如果只是采取批评教育,反而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志愿者真诚的关怀及平等、友善的交流,可以帮助孩子们降低自卑感和疏离感,促进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青空间”的孩子面对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改变,心理上容易受挫。为此,“青空间”采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们有一个勋章表,每天完成一次作业、帮忙打扫一次卫生或为社区义务劳动的小朋友都可以盖1个勋章,集齐5个勋章就可以得到一份礼物。”黄建瑜介绍说。

  就读于城北小学三年级的蓝卫兵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起书包到“青空间”学习。2018年,蓝卫兵和家人搬到都安易地搬迁安置区。“青空间”开放后,他经常来这里写作业。西部计划志愿者莫雅洁回忆说,刚开始时,蓝卫兵对这里的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学习畏难情绪也比较重,写作业一遇到难题总是爱问老师。莫雅洁注意到这个问题,便在他提问时提醒他“思考了,再问老师”。

  每次蓝卫兵主动解出难题,莫雅洁都会给他点赞。莫雅洁说:“表扬得多了,孩子会更加上进”。

  作为常态化运营场所,“青空间”不断改进服务,添置新的体育用品和娱乐用具。开放的“青空间”不仅吸引了学龄孩子来这里做作业、交朋友,很多学龄前儿童也喜欢到这里玩耍。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的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放学时还没有下班,“青空间”填补了这段无人看管时间的空白。在了解到“青空间”免费提供课业辅导、兴趣课堂等志愿服务后,慕名而来的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今年5月到“青空间”工作后,黄建瑜着手开办了辅导班,并在报名的80多名学生中筛选出62名进行课业辅导。在黄建瑜看来,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仅是学校、老师和志愿者的事,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她和家长约定,“我们免费提供辅导,家长也要来这里做志愿者维持秩序。”

  “哪怕以后我们不在这里了,家长也会自我管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黄建瑜认为,“青空间”的运营管理除了依靠专业社工、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大学生返乡志愿者外,也要通过招募家长志愿者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31岁的韦艳雷两年前从都安县拉烈镇上第村搬到这个安置新区,刚搬来时,她3岁的儿子很少下楼。有了“青空间”以后,韦艳雷经常带儿子下来参与活动,儿子在这里认识了新朋友,渐渐也变得爱出门了。韦艳雷报名成为“青空间”的一名家长志愿者,每天帮忙管理器材、维持纪律。

  年纪稍大的家长,比如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就被安排做简单的清洁工作。被称为“铁三角”的3位奶奶是“青空间”的常客,由于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奶奶们担任起家长兼“辅导员”的角色。她们每天下午带着孩子来“青空间”,陪伴、监督他们完成作业。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志愿者队伍。

  志愿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志愿服务也是双向的。黄建瑜说:“我们希望通过‘青空间’,让整个社区从孩子到老人都能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让居住在易安新区的各族群众都团结起来,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这种志愿精神的互动,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感恩奉献的种子。采访中,来自城北小学三年级的唐旭科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我喜欢这里的老师,长大以后我也想做一名志愿者。”

 

【责任编辑:高山 王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