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眼下正在加速推进新冠疫苗的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束在武汉113天的战疫后,陈薇和军事医学专家组的战友们又投入了新一轮“战斗”。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既体现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也体现我们的大国形象、大国担当,更是对人类的贡献。”陈薇说,“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九省通衢武汉被按下“暂停键”。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前往武汉,赶赴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团队成员都是长期从事病原研究、疫苗研发、卫勤装备研发攻关的骨干力量,从非典暴发,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再到2014年西非埃博拉大流行,这些常年与病原体顽强战斗、身经百战的科研战士再一次临危受命。
抵达武汉后,在安排人员迅速搭建科研平台的同时,陈薇用一天时间走访了武汉主要军地医疗机构,掌握了第一手的疫情防控情况。当时,武汉的疫情正处于上升期,整个城市的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非常大,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量。
专家组连夜召开党员大会,定下了“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攻关、短长期兼顾”的指导思想。在科研目标上,明确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气溶胶检测等工作同步开展。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位于半山腰上的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建了起来。从那天起,大量核酸样本送到这里。
在陈薇的指导下,2月中上旬,专家组张晓鹏副研究员和战友们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专家组借助这一平台,先后帮助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湖北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等多家医院进行了血液样本筛查,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摸清病毒的传播规律和致病机理非常关键。病毒是否通过气溶胶传播,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专家组第一时间展开研究,曹诚研究员带队进入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之一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气溶胶采样。
沉到一线研究,才能提出真知灼见。专家组积极参加中央指导组组织的各类疫情研判,先后提交了20余份有分量的研究报告。陈薇提出配备干扰素用于预防与紧急治疗、患者病程周期免疫功能评估、开展免疫学检测助力精准诊断、依托党校开设方舱医院等10余条建议,曹务春研究员提出的流行态势分析、SARS防控经验启示、华南海鲜市场病毒溯源与彻底消毒等6条建议,都得到了采纳。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一经报道,陈薇就敏锐意识到研发疫苗是防控的关键。在她的部署下,整个团队在春节之前就作好了应急科研攻关的准备。
1月下旬,在陈薇率领下,团队展开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疫苗设计、目标基因合成等工作。随后,研究项目迅速获得国家科技部应急专项支持,为尽早研发出疫苗争取了宝贵时间。
针对重组腺病毒包装的技术难点,陈薇带领团队,采取三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的方式,实行“三班倒”“白加黑”攻关,接连两个月保持实验不停歇、研产不断线,依靠成功研发埃博拉疫苗的丰富经验,分秒必争地推进疫苗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的生产制备。
瞄准目标,军地双方团队“油门”踩到底,一路往前冲。
3月16日,该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成为全球首个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I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中最年长的有84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这是全球当时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7月20日,陈薇院士团队向世界首次公布了Ⅱ期临床的数据。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疫苗研发世界领先的背后,凝聚了陈薇院士团队的大量心血和付出。
在武汉抗疫的后期,有一天,陈薇到中部战区总医院理发,理发师心疼地说:“院士,您怎么有那么多白头发呀!”
以前从没有白发的陈薇这才发现,短短3个月,自己的头发变白了,人也瘦了一大圈。
“组织把你放到这个位置了,也带着团队过来了,无论多艰难,旗帜不能倒,精神不能退!”在不久前的一次访谈中,陈薇讲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在陈薇的带领下,军事医学专家组以最优设计、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拿出了“中国苗”“争气苗”“定心苗”,展现了中国战疫的硬核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