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10/19
05:38

“我为祖国献石油”·青年榜样
塔里木油田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杨海军:

走好石油人的“长征路”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塔里木油田的初心是什么?到这里能干什么?怎么干?前不久,塔里木油田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中,作为一名石油老兵,塔里木油田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杨海军向这些即将奔赴油田前线的“新兵”抛出“人生三问”。

  这是杨海军对新人的期许和嘱托,也是他自己多年的坚守和奋斗。

  专业第一,志愿投身塔里木

  1992年,以专业综合排名年级第一的成绩,杨海军交上了大学四年的答卷。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还管分配,成绩第一,意味着可以优先挑选分配单位。

  谁也没想到,有很多选择的杨海军主动申请到塔里木。

  “高分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省级优秀毕业生,又跑到新疆。”在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与部署技术专家谢会文看来,杨海军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上大学的时候就是学霸,每年都拿最高的奖学金。毕业分配时北京、广州都有名额,但他志愿到西部,大家觉得他很傻。”作为杨海军的大学同学、如今的同事,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碳酸盐岩开发地质一级工程师邓兴梁,回想起这位学霸同学的就业选择特别佩服。

  “大三就琢磨着要来塔里木。”杨海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那时了解到塔里木油田石油会战,想到自己是学习石油探勘的,这辈子一定要参加一次石油会战,而包括老家河北在内的其他几大油田石油会战已经结束,赶上塔里木这次中国陆上最大的石油会战,自己一定不能错过。

  那时,从小在河北省卢龙县长大的杨海军,还不知道即将面对怎样的油田前线环境。“坐三天三夜火车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越往西北越荒凉,到库尔勒又是十几个小时。”那个时候在茫茫沙漠里工作,夏季高温的时候穿着普通鞋子烫脚,七八十度高温下,鸡蛋捂到沙漠里,蛋黄都能凝固。杨海军记得,环境艰苦超出想象,会战的气氛却非常浓,来自祖国各地的石油施工队伍、科研人员等上万人在会战。看到大家都能坚持,当时作为一名新石油人的杨海军,感觉责无旁贷。

  “走进石油门,便是石油人,就得有石油梦。在塔里木盆地寻找油气大场面,是我的梦想,为之奋斗,我心甘情愿。”多年来,杨海军始终不忘初心。

  破解世界难题,走好找油找气的“长征路”

  塔里木油田自1989年石油会战以来,就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30多年来,塔里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4亿吨、天然气3224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当量3.96亿吨。

  这些贡献的背后,离不开杨海军和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

  塔里木盆地是典型的叠合复合盆地,地表和地下条件极其复杂,超深是最大的特点,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等着地质专家来挑战,被称为“地质家的乐园”。找到与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相称的大油气田,是几代石油人的梦想。

  刚参加工作实习期间,杨海军参与的两口勘探井先后失利,当时一口井成本几千万元,就好比几千台“松下画王电视”一台台垒起来,这给了他不小的刺痛。

  在石油行业,有这样一种说法:调动勘探千军万马的不是领导,而是科研人员用铅笔划定的井圈和测线。从那时起,杨海军就告诉自己,要当个好参谋,定好井,一定找到油气。

  1998年,克拉2气田横空出世,但之后6年勘探却始终在低谷徘徊。如何在困境中突围?杨海军和同事们把目光锁定在6000米以下的深层。

  然而,库车山前地质研究受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在深层找准含油气构造、确定有效储层,已经超越了经典地质学的认识。

  “最难的是在地震剖面上如何精准解释和落实圈闭形态。原有的构造建模技术不能精准指导圈闭落实,需要一种新理论指导地下模型,这就要转变观念。”杨海军和同事们多次开展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创新发展盐相关构造理论,不仅描绘出深层大气田的轮廓,搞清了深部地层构造样式,还填补了国际地质理论在这方面的空白。

  2004年,西气东输建成投产,塔里木油田进入了稳油增气的新阶段。

  见证了塔里木油气产量从1000万吨到3000万吨的跨越,杨海军对“掌控资源,资源为王”感触最深,他告诫自己,要继续走好找油找气的“长征路”。

  但这段“长征路”走得并不平坦。

  库车山前一直是塔里木油田寻找天然气大场面的主战场,扩大库车天然气勘探成果,保障西气东输长期供气,成为杨海军的第一项重要任务。这里遍布巨厚砾石层,储层之上覆盖着近4000米塑性盐岩,地质复杂被誉为“深度像弹簧、高点带轱辘、圈闭捉迷藏”。

  杨海军记得,团队20多个科研人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和北京大学实地野外考察,和浙江大学、石油大学开展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外派了两位博士到国外,交流地震剖面、实验结果,还请国外教授过来实地交流。

  “急呀。”杨海军说,难题一时得不到破解,大家都有压力,但是钻研的韧劲儿一直没有放松,探索的脚步也不曾停歇。

  2008年,杨海军带领团队发现的克深2气田,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克深2井在6500米以下深层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克拉之下找克拉的战略性突破。

  此后,大家又相继发现克深5等13个气田,与先前发现的克拉2气田一起形成克拉-克深万亿方大气区。

  面对库车坳陷复杂区、空白区,杨海军和团队锲而不舍,不断技术攻关,发现一系列新圈闭、新层系。2019年,博孜9井在近8000米获得重大突破,荣获集团公司油气发现特等奖,近两年新发现博孜3等12个大中型气藏,形成博孜-大北万亿方大气区。通过20年持续攻关,在库车山前发现的两个万亿方大气区,为建成300亿方产量规模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与碳酸盐岩斗,其乐无穷

  实现台盆区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保持塔里木油田原油稳产,是摆在杨海军面前的又一重大难题。

  塔里木原油稳产,碳酸盐岩是重点,也是难点。参加工作以来,杨海军就开始接触从事碳酸盐岩研究,但塔里木盆地的碳酸盐岩储层非常复杂,有洞穴、孔洞和裂缝缝洞体“三洞”之说,埋藏深度普遍在6000米到7500米地层中,多期构造运动、多期断裂叠加改造、多期成藏,使其成为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

  早在1998年、2003年,杨海军就带领团队两次提出塔中I号断裂构造带是中上奥陶统礁滩相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等观点和重要论断,均被油田采纳。随后,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整体三维地震勘探部署和评价,推动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勘探认识和思路重大转变,发现了我国埋藏最深、规模最大的奥陶纪碳酸盐岩凝析气田-塔中I号气田。

  2006年,他又提出塔里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主要发育潜山岩溶、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三大类岩溶储层类型,推动了塔中鹰山组千亿方凝析气藏和塔北哈拉哈塘亿吨级大油田的勘探发现。

  2008年,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突破50万吨,而作为邻居的中石化塔河油田已超过500万吨。

  “同在一个盆地,我们的矿权面积还大,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我们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为此,塔里木油田公司安排杨海军组建碳酸盐岩中心,开始新的艰苦探索。

  为什么忽油忽水,到底问题是什么?2009年4月,杨海军带领的碳酸盐岩中心提出“与碳酸盐岩斗,其乐无穷”口号。他解释,“斗的对象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实则是和自己斗,斗的是我们的观念认识、技术方法。”

  2013年,杨海军带领团队重新开展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意识到走滑断裂是成藏中的至关重要作用,攻克了碳酸盐岩储层刻画和成藏机理难题,率先提出断裂控储控藏新模式。

  在杨海军的带领下,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钻井成功率由72%提高到93%,单井产能由28吨提高到45吨以上,哈拉哈塘油田连续10年不断扩大,碳酸盐岩原油年产量从2008年的54万吨增至2019年的252万吨,成为塔里木油田原油建产的主力。

  勘探无空井,关键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加快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尽快找到新的勘探接替领域,是交到杨海军手里的第三项重大任务,也是最难、最重的。

  他介绍,库车新区、塔西南山前、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是塔里木勘探的三大新区新领域,这些区域历经几代石油人的艰辛探索,却始终没有形成场面,与其说新区,不如说是冷区。

  都说构想是勘探的灵魂,圈闭是勘探的生命线。杨海军深深地体会到,新区新领域勘探,只有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技术大变革、研究大融合,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

  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一支能静下心、扑下身、耐得住寂寞、不甘于寂寞的科研团队,努力在沉默中爆发,让冷区不冷。

  在杨海军看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站起来至关重要。

  “勘探是高风险行业,心理压力很大,但是无非两种结果,成功大家都很喜悦,怎么从失败中站起来,这很关键。”杨海军说,勘探无空井,面对失败的井,要做的是怎么重新进行地质认识,找出原因,指导下一步勘探。“坦然面对成败,心态平和点,失败是暂时的,离成功又近了一点儿,要把科研工作重新做到位,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克深大发现之后,一年空了5口井,每口井都是过亿的投入。压力自然不言而喻,杨海军反而更能沉得住气。每当这种时候,他都会安慰大家,“井点都是我和大家一起定的,失利了我的责任更大,成功了是你们的成果。”他带领大家把之前的图纸、认识过程翻出来一一回顾、研讨,结果终于发现,是在地震资料的处理上出了问题。

  知人善用,对年轻人“压担子,给舞台”

  多年来,杨海军有个习惯,重要事情、关键问题必须亲力亲为。遇到油田勘探重大发现,为了能更准确地判断地层,他长期驻扎在一线钻井井场,在环境恶劣的沙漠戈壁中,他都会提前两个小时跑去钻井平台等着第一时间看到“新鲜出炉”的岩芯。为了掌握更多一手地质资料,杨海军每年坚持到野外进行数次地质露头考察,每次都是荒山野岭十多天的风餐露宿。

  28年间,杨海军见证了塔里木油田从3万吨起步到3000万吨大油田的发展。曾经,作为新石油人,杨海军义不容辞,积极投身塔里木石油会战。作为老石油人,杨海军则成为同事和新人们眼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20多年前的工作笔记,杨海军像宝贝一样舍不得丢,经常拿给年轻人看,告诫大家重视岩芯描述等基础性工作、重视基础研究。

  邓兴梁评价他是“真正内心喜欢石油、喜欢勘探、喜欢搞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对勘探充满热情”。

  让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基础地质研究技术专家杨文静印象深刻的是,在杨海军担任研究院负责人的一段时间里,通过科研项目制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如今研究院发展的中坚力量,都是他培养起来的,这段时间也是油田的大发展时期”。

  杨文静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杨海军能够对年轻人“压担子,给舞台”。

  2006年,张辉来到塔里木油田,已经在领导岗位的杨海军安排他做深层地质力学研究工作。因为不熟悉相关业务,张辉担心自己做不好,杨海军告诉他:“没事,我教你。”

  简单的回复开启了俩人的师徒缘分,从油田现场到之后的业务工作,只要张辉有需要,杨海军都会指导他开展工作。如今,张辉已经成长为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储层地质力学技术专家。

  让张辉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杨海军多忙,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和研究人员开展理论学习,一起讨论问题。“他非常专注,就像一台雷达,时刻保持着接受信息的状态。”张辉觉得,他就像是油田的知识库,经常随身携带两个笔记本,一本记录数据,另一本用来记录总结的观点,便于后期研究。

  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在关键时刻总能帮上大忙。一次,为了让汇报更清晰直观,杨海军熬了一个通宵绘制了一张20多米的地层对比图,上面每一口井都清晰地标注着岩石类型、生物特征、油气显示等资料。

  看到成果图很多人既惊讶又赞许,但杨海军坦言,能一晚上完成长卷图纸,“秘诀”就是平时的积累,很多数据、信息都是现成的,用的时候才能拿过来补充上,否则很难完成。

  对业务一丝不苟的杨海军,常常给同事留下做事雷厉风行的印象。“脾气火爆一点,讨论起业务来嗓门很大,讲话就像吵架一样。”但熟悉的人都知道,他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虽然他跟年轻人也发脾气,但是年轻人喜欢跟着他干,不但学知识,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谢会文说,遇到难题,时任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的杨海军总是把科研人员叫到办公室,组织大家把思路、方法、技术措施讨论明白,再安排大家推进,让技术人员少走弯路。“舍得花时间、精力,这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在他看来,杨海军就是这样一个在实践讨论中潜移默化向别人传递思路的人。

  谢会文还记得,团队人员上报的一张片子或者图纸,杨海军连具体数据都记得,觉得不合适,仔细一查,结果真的有问题,“他的这种严谨、记忆力很让人佩服。”

  “选你所爱,最终到爱你所选”,多年来,杨海军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对当初选择石油事业的无悔。在他看来,塔里木油田的发展,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塔里木油田事业是一代代石油人的接力行动,历史的重任将在不久的将来落在年轻人肩上。”杨海军说,塔里木石油人就是要有敢于上“刀山”(陡立刀片山)、下“火海”(沙漠地表高温)的精神。

【责任编辑:高山 郝帅 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