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10/23
05:38

在朋友圈遇见“丧”

作者: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别人的情绪和问题,作为旁观者的解决程度非常有限。一定要做什么的话,不用在朋友圈聊,可以私下去联系、去倾听。

  ---------------

  “到国外交换才知道自己有多差,这把年纪没有自知之明太可笑了……”

  “人生艰辛,论文又搞砸了,最适合我的地方果然是垃圾堆。”

  连续几天,于彬都在朋友圈里看到同班同学小刘“丧气满满”的朋友圈。于彬和小刘接触不深,除了课堂上打个招呼,几乎零交流。面对满是负面情绪的朋友圈,于彬有些不知所措:“刚开始几条大家都会回复一句‘摸摸’‘抱抱,会好起来的’安慰一下,次数一多,看着不舒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在朋友圈遇见负能量言论,渐渐成为许多人的常态:手指划过屏幕,一水儿的美景美食人生感悟之间总时不时夹杂些消极的词句——这一类往往没有配图,白底黑字透着浓浓的沮丧。有网友评价:“当朋友圈遇到了‘丧’,就像瘟疫找到了适合它传播的温床,令人避之不及,却又不自主地受其影响。”

  在银行工作的刘倩发朋友圈之前总要“三省吾身”:领导能看吗?客户能看吗?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太负能量了?思来想去,一一分组屏蔽,生怕遗漏了一个重要人物。“有时候会想,朋友圈不知不觉就变了样,大家每天分享的都是积极向上的东西,或者是活在自己幻想中的生活写照,而我发负面是不是反人类啊?”刘倩很无奈,“但我认为朋友圈发负面情绪只是发出想得到别人关心的信号。这样的人不是坏人,只是心里委屈想找人说说话,求个安慰。”

  中南民族大学的朴朵晴的朋友圈,除了分享美好的日常,也有不少情绪负面的言论。朴朵晴说,自己会经常通过朋友圈宣泄情绪,这来源于当时“想要站在山顶尖叫”的欲望。

  在发之前,朴朵晴不想顾虑旁人。“如果有人来和我直接说,他不喜欢我这一类朋友圈,我会分组屏蔽他;如果没有,我不认为我需要为对方的‘玻璃心’负责。”相较于与朋友一对一聊负面情绪,朴朵晴觉得,发朋友圈能快速地“释放不开心”,同时也能在她情绪得到舒缓后,删除或者仅自己可见。“负面情绪十分正常,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想要宣泄,无论是坐在街上大哭,还是发朋友圈,只是个人选择”。

  弗洛伊德曾说,压抑和宣泄是人的两种基本心理机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场合的限制,人们一般会选择压抑情绪。而网络空间具有相对的隐匿性和虚拟性,逐渐成为人们宣泄情绪的场所。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提出的“安全阀机制”理论建议,要给人们的情绪宣泄提供一个缓冲地带。朋友圈就像一个缓冲地带, 发发牢骚,吐槽生活,暴露自己无奈和脆弱的一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消除郁闷情绪。

  但对于一些接收者而言,负能量朋友圈意味着“情感垃圾”。南京金陵学院大四的杨怡然对这一类负面朋友圈很排斥,每当学习累了想点开朋友圈放松,看到一些“满满负能量”的丧气话,杨怡然觉得自己的好心情都被破坏了。“看到很丧的朋友圈,会觉得这人很惨,成天往朋友圈倒垃圾。我个人不认为丧丧的人有多酷,真心觉得,感叹人生不幸命运不公的人,麻烦考虑朋友圈其他人的感受,你的负面情绪请不要自私地影响其他人”。

  在某教育机构工作的李佳则认为,朋友圈属于公共场所,一条朋友圈的背后或许有几百双眼睛盯着看,说者无心只是想发泄一下,但听者有意,未必会习以为常。“或许你觉得对方不爱看可以不看,但知道别人不爱看,那你干吗发呢?每个人都是被生活磨得没了脾气然后又重拾信心继续生活,只想发泄的话不如写日记锁起来,想得到回应就把难过的话讲给真正关心你的朋友听,成长中我们最需要学会的就是在多数人面前闭嘴”。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表示,消极和积极的朋友圈都是正常的,情绪的宣泄非常必要。有人发布负能量朋友圈是因为本身很丧,也有的人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好”降低别人的竞争感,大多数人是在展现真实的状态。负能量朋友圈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不适,“田园牧歌”式的朋友圈也可能让周围人因对比而心情“不美丽”。当自己受到“负能量”朋友圈影响时,可以先思考:我为什么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

  “受影响与自身生活状态有关,当生活本身比较负能量,就会容易受到负能量影响。朋友圈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自身生活方式以及选择信息的渠道更需要反思。”陈武老师指出,如果朋友圈太丧,而且被严重影响,说明有可能你的朋友圈在情绪上越来越同质,此时需要超越单维的东西,与更多不同的人接触,看到多元化。

  相比“丧气”朋友圈“恨不能再也不见”的人,有的人选择对这一类朋友圈表示理解。就职于某猎头公司的毕子琪微信好友数量上千,朋友圈形形色色,其中不乏时常倒苦水的同事或同学,动辄“我太菜了,想辞职”。毕子琪认为,朋友圈本就多姿多彩,是建立自己人物设定的地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然有自己的脾气和情绪。情绪是自己的,朋友圈是自己的,如何在自己的领地来调节情绪,完全由自己做主”。

  至于如何对待负面朋友圈,毕子琪则相对纠结:“如果是关系还不错的同学,我会评论安慰一下。关系一般的同学,我会有‘啊大家都不容易,都在被困扰’的想法,但帮不上忙,就很无奈。”

  对此,陈武老师认为,面对朋友圈他人的负面情绪,有的人会因不知如何安慰而有心理负担,但这大可不必。“我们可能有非理性认知,即需要为别人的负面情绪负责,但这两者没有必然的责任。这时候不去安慰、点赞和评论问题不大,不要把自己置于一个必须要做点什么的境况。别人的情绪和问题,作为旁观者的解决程度非常有限。一定要做什么的话,不用在朋友圈聊,可以私下去联系、去倾听”。

  “发负能量朋友圈本身不是问题,任何问题都是度的问题。朋友圈是介于个人和公共的区域,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毕竟别人是可以看到的。”陈武老师建议,公开发任何类型的朋友圈都应有一个度,在合理展现真实状态的同时,照顾别人的感受,以合适的频率传达一些有帮助的信息量,这才是相对成熟的心理状态。“对于看朋友圈的人来说,真的受到很大影响的话,不用想太多,屏蔽就好”。

【责任编辑:郭韶明 汪文 邹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