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写作笔记 | 第一人称写作如何更生动,让读者感同身受?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我打过148场山火,这一次最难》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地叙述了四川省雅江山火的灭火过程,以及消防员们在极端条件下的艰苦斗争。第一人称叙述,如何写出生动、感人、具有深度的文章呢?希望这篇笔记可以帮到你。
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笔者的情感和经历,从而产生共鸣。
我第一次不想打火的念头是在四川省雅江山火中产生的。我打过148场森林大火,在17年的消防生涯里经历无数次危险火环境,但这次雅江山火火场就像一个注满“烈焰、寒冰、高原反应”的搅拌机。
我带了两瓶矿泉水爬到海拔4500米的火场时,走着走着水就冻住了,拧开瓶盖里面全是冰块,山上没有温度计,但上一次有这个体验是在零下30摄氏度的大兴安岭。
记忆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这17年,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这火多大,那爆燃多恐怖,打火打到最成功或最危险以及汶川大地震的惨烈,就连残酷的雅江山火也快忘记了。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打火间隙战友短暂联系家人的片刻。
细节描写:对环境、人物感受和动作进行细致描写,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就几分钟,雅江的天空由蓝到红黄变成灰黑。树林里的黑熊、雪雉、毛冠鹿……还没跑出来就烧焦了;山上的消防员如同被放在柴火灶里一样,烟熏刺鼻难以呼吸,大家拼了命才冲出来,有人逃进隧道,有人直接跳入了水池。
在山顶,我的自热米饭煮不熟,蛋黄派胀气到爆,甚至山火因缺氧导致燃烧也变慢了。
战友们用油锯切割和石块泥土堆填的方式破冰前行,我拍摄破冰蹲久了忽然起身,眼前就黑了,什么都看不到,头疼胸闷心慌,整个人软绵绵的。
几个战友抬起手,一动不动站那里烤湿透的扑火服,就像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温抚了大家的寒冷与疲倦。
情感表达:展现人物情感波动,如恐惧、绝望、坚持和勇气,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感觉这里一夜长于一年,我一直睁着眼睛,心跳急剧加速,心慌,呼吸跟不上,头痛欲裂,握紧拳头捶脑袋。
坦率讲,这是我17年来第一次产生再也不打火的念头。天亮我又吐了,喝了战友冲的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就睡着了。我醒来感觉好点,又跟着战友上山了。
夜里,车窗玻璃上结满了千姿百态的冰花,但我感觉一点都不好看,只觉得冷,冷,冷,还是冷。
我站在火场上平视无尽的雪线时,感觉到了另一个星球,低头就能看到漆黑的焦土和枯黄的草以及裸露的石头,脚下还有一个冰湖像陨石坑一样,眼前的一切很不真实。
夜间上山有多勇敢,白天下山就会有多胆小。很多地方人只能转过身盯着山上的滚石,依靠管带往下滑,尤其看到一段像石刀一样的断崖时后背发凉,我都不相信昨晚是从这里爬上来的。
比喻手法: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3月16日下午,从小在雅江长大的消防员丁真珠扎第一次见到10级以上大风,森林被摇得就像滚滚波浪,人在风大的地方只能抱着树。
飞火就像导弹一样越过雅砻江,直击几公里外的原始森林,瞬间爆燃冲天,多条火线将四面高山峡谷烧成了一片火海,火的声音犹如原子弹爆炸骇人悚然。
有战友连续翻了3个山头后,牙齿疼得受不了,只能用3根手指钩住工具,像“丧尸”一样走着走着就晕倒在地上。
我们的消防员常年驻守海拔只有500米的成都平原,第一天就到了海拔4500多米的火线,相当于12小时上升4000米海拔,像蒙太奇一样出现在两个世界。
主题深化:对人物精神的赞颂和对自然的反思深化了主题,使文章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很多人说,消防员是和平年代的英雄、离危险最近的人。可我认为真正的英雄是选择消防员的姑娘,她们可“对镜帖花黄”,也可“铁甲披寒光”。
在我看来,怎样让森林生态循环或许才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大难题。这17年,我只是持续观察、理解、感受身边的森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