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文影结合”的年代故事,教我好好生活

作者: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11月28日

2024年,我个人的“年度好剧片单”有两部剧分数极高——开年的《繁花》和年尾的《小巷人家》。一头一尾,两部作品摆在一起,会有一些有趣的对照:两部影视剧都由文学作品改编,前者和原著关系甚微,后者几乎是原著的“影像化”;故事里都有上海,这座城市牵动了太多人的命运。

“文影结合”的共赢发展模式效果,近年来在文学界、影视界得到充分验证。2024年,国产剧交出了出色的“文影共赢”成绩单。

个人与命运交手、和解的时刻,一群人从时代台前幕后经过的样貌,都是文学作品的偏爱。当文学作品成为“年代剧”,我们希望触碰熟悉的记忆,也期待从中得到一些答案,比如在变幻的世事中,人怎样才能真正把生活过好,获得幸福?

《繁花》里夜晚黄河路上的流光溢彩,755米的路可使人扬名立万,亦可使人倾家荡产。宝总、爷叔、汪小姐、玲子、李李这些人的经历不免传奇,剧情瞬息万变。

而苏州棉纺厂家属区里的《小巷人家》,四季更迭平静如水,孩子们盼着放学,坐等春节和暑假,在家长们的念叨声中,竭力奔赴高考、求职、买房、结婚这些节点。孩子长大,大人老去,生命“节拍”看似无比寻常。但是在“打拍子”之时,那一切又何尝不是自己视野范围内最惊天动地的事?

《小巷人家》改编自作家大米的同名小说。在某阅读平台上,该小说点赞数最高的评论是去年年初写的,开头就夸赞“作者笔力太强,如果翻拍成电视剧的话,肯定能火遍大江南北”。最近一些慕名而来的读者,纷纷回复这条评论:“你的预言成真了。”

《小巷人家》剧照。剧方供图

不少观众追完电视剧《小巷人家》,再“移步”原著,一口气读完30万字的小说。

看完影视剧再读文学作品,最终收获的不是“找不同”的体验,而是更细腻地窥探了作家塑造每个人、每条故事线时的“纹理”。

《小巷人家》里,20世纪70年代末,单位分房、恢复高考、知青返城等大事件,很自然、轻盈地融入家属区巷子的琐碎生活细节里。围绕恢复高考这一历史大事件,故事中参与阅卷的庄超英是一线亲历者。当他在大谈儿子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时,操持家庭的黄玲则关心丈夫的阅卷补贴何时发下来,邻居们更关心“庄老师”能否赶紧也帮自家孩子辅导一下功课、冲刺高考。

节衣缩食的生活,都写在一张餐桌上。电视剧观众都对剧中的“蛇瓜”印象深刻。工程师林武峰与厂花宋莹为了能节省开支早日喜提电视机,一家三口开启了“花式”吃蛇瓜的艰苦奋斗。

宋莹的儿子林栋哲这样写作文:“庄筱婷一般在春天种蛇瓜,因为春天种蛇瓜是最好的;为什么不在夏天种蛇瓜?因为春天种蛇瓜是最好的……”

同一小院两户人家“被蛇瓜支配”的复杂情感,贯穿于小说的时间线,在电视剧中频频“返场”。

思想文化对大众的影响,作家借“宋莹读书”举重若轻地描写出来。

小说里,宋莹无意间翻看了庄图南带回家的《收获》杂志,看了几页就放不下来了,“看完半天缓不过神”,遗憾年轻时要能多读些书就好了。这时候丈夫林武峰说,现在读书也挺好,庄图南带着大家一起读书,点醒了妻子。宋莹用平时穿衣打扮的钱去邮局订阅《收获》《十月》,经常和其他两家妈妈一起看书。

拮据的经济条件下,邻里情谊闪耀于一个个眼神里、一个个动作中。

《小巷人家》的小说和电视剧都让人觉得“暖”——这份暖并非假想的完美世界。作家清醒地写出了家庭关系里我们免不了遭遇的人性之“灰”和“冷”,人善容易被人欺,所以你要努力自己发声,为自己和爱的人出头。如果足够幸运,会有善良的人撑你一把。

被读者和观众火力全开“吐槽”的庄超英,是“愚孝”的代表。庄超英无法跳出他的局限,等到家人挨个出现情绪大爆发后,他才对一些事情有所认知。小说中写道:“每个人都有记忆,记忆中的伤痕不是他能粉饰的,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恰恰适得其反,非但没有缝合祖孙两辈以往的间隙,反而一再加大了这些间隙。”

对于庄筱婷而言,父亲的愚孝,让她从小到大没有特别开心的事情。而邻居林栋哲就是能让她笑起来的人。能量充沛、懂得自己的男生,才是值得托付一生的。

除了家事,外部环境的变化冲击着原本稳定的“铁饭碗”。棉纺厂老职工黄玲下岗后,整个人陷入茫然之中。得知消息后,宋莹从广州赶回来,从背后捂住黄玲的眼睛,黄玲彻底卸下所有坚硬外壳,猛然放声大哭。

小巷叙事深刻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的“含金量”。宋莹和黄玲这两个女性角色性格迥异,而她们相互扶持共同前进的“姐妹情”,如小桥流水般温婉轻柔、滋养人心,但同时也拥有击败生活一切障碍的惊人力量。

虽然和生活交手不简单,路有点曲折,但好在故事中每个人都很勇敢很努力,选择走向让自己幸福的方向。

无论是开年的《繁花》还是年末的《小巷人家》,在年代故事的文本里,时代的变革洪流,就从每个人眼前和手边流淌而过。在生意场里,一群人叱咤商海,对任何“变化”的嗅觉都很灵敏,应对的一招一式扣人心弦;一日三餐,茶余饭后的闲聊,无心而平淡,可拼凑出来的记忆,亦是社会巨变时留下的“车辙”,在未来蓦然回首时感慨不已。

我不由想起今年赖声川创作的一部新话剧里的台词:“命运是客观的,幸福是主观的。”在“客观”的命运下结论前,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很“主观”地追求幸福,努力快乐地活下去。

【责任编辑:郭韶明  编辑:郭韶明】

跋山涉水踏勘文物,他们在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6:44

2024,阅读依然带给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42

不能沦为电子媒介的“人肉电池”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07

“文影结合”的年代故事,教我好好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11-28 22:31:51

00后“守艺人”指尖的浪漫与传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20 11:35:20

邻居是初代“搭子”,满载“附近”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2024-11-18 07: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