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误杀3》等悬疑片将映,“反转次数”还是票房密码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印度悬疑片《因果报应》本周末将上映,记者注意到,2024年贺岁档还有多部影片带有“悬疑”标签,包括《误杀3》《孤星计划》等。其中,《因果报应》在刚刚过去的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展映,豆瓣评分上涨至8.7,该片风格明显,反转惊艳,得到很多称赞,甚至有人调侃说,“可别让陈思诚看到,不然他又要翻拍了”。
近年来,悬疑佳作不断,国外的如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泰国电影《天才枪手》《调音师》等等,国内的则有《满江红》《消失的她》等,都用极致反转带给观众极高的观影乐趣,“反转”一度成为悬疑片的票房和流量密码。
【现象】
金鸡奖展映后口碑上涨
《因果报应》让观众“头皮发麻”
“看悬疑推理片,为的就是经过漫长铺垫后令人头皮发麻的那一瞬间”,“编剧有些功底的,这故事如果按正常时间序,不会达到这个效果,打乱时间线后,再通过反转一一揭开,到最后还原真相,让人唏嘘”,“反转天花板”,“复仇爽片狂飙肾上腺素”,等等,是电影《因果报应》口碑评论区的高赞点评。
《因果报应》的故事始于一场离奇的报案,理发师玛哈拉贾大闹警局,要为一只垃圾桶立案,他声称三个匪徒深夜入侵却只拿走了垃圾桶。更令人诧异的是,玛哈拉贾提出悬赏70万,只为找到这个价值300的破旧垃圾桶。随着案件疑点越来越多,垃圾桶背后的谜团也越发复杂,一桩残忍血案逐渐浮出水面……
记者注意到,《因果报应》此前已在海外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绩,位居本年度犯罪片综合评分第一。金鸡奖展映得到好评后,该片也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点映。
影片不仅悬疑剧情精彩,还有贯穿于全片“恶有恶报”的主题立意,让观众沉浸体验到了“出口恶气”的爽感。当正义无处伸张,狠人以身设局反杀,开启暴爽复仇模式,看似是一个垃圾桶引发的血案,实则是一个父亲的硬核复仇,感人至深的情感内核也给了观众更丰富的观影体验。令观众热议的还有影片大胆揭露了印度的黑暗乱象,极具社会价值,有观众评论,“这部电影像是一把剖开社会现实的利刃”。
《误杀3》《孤星计划》等悬疑片贺岁
记者注意到,今年悬疑片数量不少,《重生》《黄雀在后!》《默杀》等已在各档期上映。截至目前,《默杀》成绩最为突出,收获13.51亿票房,影片围绕一所女子中学的校园霸凌事件展开,涉及原生家庭、家庭暴力等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上映后影片中的悬疑反转、细节隐喻等都被广泛讨论。
眼下进入贺岁档,《孤星计划》《天龙押运》《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口》《误杀3》等将映影片都有“悬疑”元素。
《孤星计划》是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影片,汇聚了王源、张雪迎、李晨等青年演员,故事讲述一群青年学生共赴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密任务,他们以身为饵冲破重重围剿,只为完成一场极限撤离行动。影片通过曲折的情节设置和精彩的表演,将一桩桩未解之谜层层揭开。
“误杀”IP则有较深厚的观众基础,系列前两部的票房都超10亿,男主角均是肖央。第一部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第二部改编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目前《误杀3》仅曝光部分信息,仍由陈思诚监制,肖央领衔主演,讲述了面对女儿被绑架,身为父亲的郑炳睿,在逐渐靠近绑匪的过程中,发现案件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分析】 “反转”为题材类型加分
《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观众对喜剧、悬疑、科幻、动作四大类型电影青睐有加,悬疑位居第二位。
与喜剧、动作等类型不同,悬疑片想要脱颖而出,唯一的招数就是让观众“目瞪口呆”的超强反转。全程在线的悬念紧张与挑战智商的埋线细节,是一部优秀悬疑片必须具备的。
《看不见的客人》看似老套的“密室杀人”案件,展现了层层递进的精密推理,并在结尾10分钟时制造了一个惊天大反转,创造了西班牙影片在中国上映的最高票房纪录;《天才枪手》用青春片的外衣包装一个发生在考场内的作弊故事,让经历过重大考试的观众们看得手心冒汗;《无间道》悬疑贯穿始终,一举封神;谍战悬疑片《风声》凭借反转到最后而强势出圈。
《唐人街探案》系列则开启了反转元素融入悬疑喜剧的尝试,近年来,悬疑反转元素更是被频繁应用于不同题材类型,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勾勒人物底色的关键,抬高影片商业娱乐属性的同时也给予了深挖社会议题的空间,如《消失的她》聚焦“girls help girls”的内核,《最后的真相》和《拯救嫌疑人》探讨父母对孩子的爱,《涉过愤怒的海》则呈现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抹不掉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约有15部电影带有“反转”元素,不乏票房出彩的佳作,“反转”成为票房密码,《满江红》票房破45亿,《消失的她》破35亿,《坚如磐石》破13亿,5.69亿的《拯救嫌疑人》和5.49亿的《涉过愤怒的海》也都表现不俗。
警惕商业考量下的“反转”滥用
“反转多”意味着“悬疑多”,可以充分调动甚至压迫观众的感官,不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复杂的细节还有可能勾起观众“二刷”甚至“多刷”的欲望。“反转”具有打破社交传播壁垒的作用,有望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票房高光。
于是,不少电影沉迷于“反转”叙事,营销时更是滥用“反转”字眼,如《拯救嫌疑人》的“极限反转,不怕剧透”,《热搜》宣称“触目惊心,反转解气”,《瞒天过海》宣推字眼更是“106分钟,44次反转”……
然而,“成也反转,败也反转”,出现不少为了反转而强行反转的尴尬案例。《瞒天过海》生怕观众数漏了反转次数,提前声称有“44次”,上映后却被批“人设矛盾,情节混乱,抄作业都抄不明白”;有观众批《最后的真相》“看得出导演在努力追求反转,至少反转了四次吧,但每一次的反转都存在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是致命的逻辑错误”。
其实,回顾《看不见的客人》《天才枪手》《调音师》等经典之作就会发现,它们的反转融入了人性的复杂,而不是借助“工具人”来凭空制造巧合。现实中,观众对“反转”的追捧也表明了他们对于新奇独特、有内涵且深刻的故事的渴望,所以电影创作者应当认识到,好的反转是建立在扎实剧作基础上的,那些在情节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巧妙反转才能得到观众真正“目瞪口呆”的欣赏,而不是假口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