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一所西部职业本科高校的探索:职业教育遇上人工智能,咋办

作者: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12月02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以技术应用见长的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新技术变革的大潮,重塑和再造职业教育,建设适应新形势的职业教育特色学科,是职业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数字时代,空间布局带来的鸿沟和差距理应有所减少。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西部职业院校如何应对此轮变革,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探索,又有哪些困惑和挑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走进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兰州资环大学),了解这所西部职业本科院校应对人工智能的探索。

图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学生正在进行机器人系统集成实训。学校供图

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落地生花

39岁的石磊是兰州资环大学气象学院的专职教师,承担《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信息技术》《气象学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以及气候与气候变化领域研究工作。

“气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都会推动气象的发展。”之前在西藏气象局工作,后入职兰州资环大学从教,这些年,石磊无论从事一线工作还是承担教学任务,都密切关注气象前沿技术的发展变迁。

“从气象预报进入到数值预报阶段以来,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对计算机算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气象工作者利用超级计算机构建天气气候的预报预测模型,使得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石磊说。

当前,信息技术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气象行业也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预报业务发展,如“数字孪生大气”“盘古模型”等新的概念逐步进入气象行业。“这一发展动向,势必对全国气象类高校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等产生深刻影响。”该校气象学院院长张民说。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石磊在积极应对。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他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开展一些工作。“目前,经常使用的AI有SIDER、密塔、KIMI等,会利用这些AI工具搜集课程相关的素材,相关专业知识的最新发展动向,有时也使用AI工具绘制专业设备的结构图形等,科研工作还会使用AI工具搜索文献等”。

从2019年开始,兰州资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张小梅就和同事一起打造人工智能方向的基础课程《Python程序设计》,这是该校建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在特色专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内容。

图为兰州资环大学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实践教学。学校供图

张小梅和信息工程学院的4名教师组成了课程建设小组,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建设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工智能基础课。“我们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要让学生学有所用,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传统技术。”张小梅说。

课程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程序设计语言,在教学设计中,张小梅和承担授课任务的老师们在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入案例和项目,介绍以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应用。

“我们要在每一个章节里选取一些知识点,设计几个有趣的案例,解析案例并形成任务,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学有所得。”张小梅说,在打造《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时,团队共设计了40多个经典案例,形成了64个任务,由不同老师承担不同的章节讲授。

经过几年努力,张小梅团队精心打造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除了面向信息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授课,同时还积极与学校其他特色专业协同建设,有力支撑了该校气象、安全工程等特色专业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气象等特色专业会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我们也会参与其中,一起研讨。”张小梅说,如今,《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已经走出了信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多个学院和专业开设,跨学科的协同开展的有声有色;同时,该课程已作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面向校内外学生开放。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拥抱人工智能大潮

人工智能“来势汹汹”,对应用技术领域造成的冲击是全面的,迫切需要从教育资源的全方位供给上作出应对。

“如何面对新技术挑战,做好专业和课程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张民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预报、监测和智能服务中的广泛应用,需要传统的气象专业在诸多方面做出调整和充实。

张民说,应对人工智能对学科的冲击,首先要在师资建设上全面加强。为此,兰州资环大学气象学院一方面鼓励老师提升学历,系统接受最新的人工智能赋能气象专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一方面还加强学校和行业的交流协作,选送教师前往一线气象站所开展访学,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气象行业的最新应用成果。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科研中应用,近年来,石磊通过学校统一购买的线上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学校组织的专题报告、与学校合作的由企业组织的培训全面充实相关知识,了解行业动态。课余时间,他还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学,努力充实自己在人工智能赋能气象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

“只有担任专业课教学的老师从理念、意识和知识面上全面提高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应用,才能在人才培养上真正落地生花,让学生全面加强人工智能知识储备。”在张民看来,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毕竟很多人按老思路老办法开展教学很多年,改变起来还是有难度”。

除了加强现有老师再造转化,气象学院还注重补充新鲜血液,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可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可由于人才竞争激烈,加上西部高校各方面的配套有限,很难引进真正有人工智能背景的气象专业高素质人才。

为了尽可能地让老师和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气象学院经常会邀请气象领域的知名专家和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来校做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师和学生开拓视野,引导他们密切关注前沿,以全新的视角探索气象科学发展。”张民说。

在兰州资环大学安全工程学院,为了让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加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学院和甘肃、新疆等地的煤矿企业全面加强协作,校企合作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让在校教师可以经常性的和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交流互动,一起开展教学研讨和科研创新,再将最新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中。

“通过这样的安排,彻底打通了学校教学和行业应用的堵点,让老师学生在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实习就业等环节全面接触新技术、新应用,深入认识和了解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该校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俊文说。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训是重中之重,如何打造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科实训空间,是落实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兰州资环大学,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各显身手,探索出了行之有效,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的实训空间建设模式。

在气象学院,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教学需要,除了加快建设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更新和补充了比较成熟的智能气象实训设备,还加强了和行业的协同,与甘肃省气象局、兰州气象观测站共建数智化实验实训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用共享。安全工程学院进一步加强校企实训合作,与甘肃、新疆的矿山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引入矿山领域全产业链实训设备,校企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和员工培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训资源建设是一篇大文章,一方面需要学校投入力量推动现有实训基地智能化转型,同时更需要解放思想,加强同行业企业合作,打造集产学研用教培于一体的创新性实训空间,从而真正让人工智能推动应用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成果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张俊文说。

【责任编辑:梁国胜 邱晨辉   编辑:杨海琴】

“光明影院”在32个省份上线,提供无障碍影片210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2 13:13:48

跋山涉水踏勘文物,他们在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6:44

2024,阅读依然带给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42

不能沦为电子媒介的“人肉电池”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07

“文影结合”的年代故事,教我好好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11-28 22:31:51

00后“守艺人”指尖的浪漫与传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20 1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