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女侠”刘钟萍:
讲好新故事 让大家把非遗“用起来”
羊城晚报记者 黄松炜
刘钟萍师承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炳棠,她的作品因贴近现代生活,被赞为“解忧年画”,深受年轻人喜爱。入行10年来,她行走四方,组织开展数百场公众活动,使更多人接触了佛山木版年画,人们称她为“年画女侠”。
赋予佛山木版年画新的寓意
最近,刘钟萍在举办公众活动、赶制年画之余,正加紧为即将到来的蛇年创作4幅主题作品。其中一幅得意之作《灵蛇送福》与年中通车的深中通道有关——“东隧西桥”与人工岛,恰似一条蜿蜒盘旋的灵蛇。“创作当随时代。”刘钟萍表示,俗话说“路通财通”,她便将这件“好事”融入作品。
这位30多岁的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口中时不时蹦出一些网络流行词汇:“就像下载或者上传文件,很难‘duang’地一下完成,总是先从10%、20%、30%,慢慢达到100%。”在她看来,学习一门手艺也不可能“零帧起手”,是一个漫长而扎实的过程。
佛山木版年画起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刘钟萍与佛山木版年画的缘分,始于佛山禅城普君南路的一家百年老铺。2014年,20多岁的她成为这家店的讲解员,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炳棠潜心创作的感染,她对木版年画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跟随冯炳棠学习技艺。
鼎盛时期,佛山曾有200余家作坊店铺制作、经营木版年画,但当时仅剩冯氏一家仍在坚持。冯老先生故去后,刘钟萍肩负师父的嘱托,奔走在传承木版年画的道路上。然而,2016年,刘钟萍也曾因入不敷出而动摇过,不知是否要继续坚持。幸运的是,国家鼓励年轻非遗传承人进修,她得以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开设的研修班。正是在那时,她清晰地意识到,传承非遗,“必须让大家用起来”。
于是,在刘钟萍的手中,一批既传统又新潮的“解忧年画”应运而生。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刘钟萍赋予了佛山木版年画新的寓意。例如,她创作的“诸神复活”系列神像画,以“脱单神器”“行桃花运”标注喜神,以“逢考必过”标注考神,以“儿女双全”标注送子娘娘,大受欢迎。
此外,她还萌生了组织木版年画公众开放日的想法,至今已举办数百场活动。她还经常“走出去”,久而久之,推广木版年画的脚步遍布全国各地。
相信时代会给自己更大惊喜
2016年,刘钟萍便开始带学生。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同学,正是因为参加过刘钟萍的年画课和其他文艺课,选择了艺考之路,想报考广州美术学院。高考前,这位同学的母亲专程到年画铺,为孩子“请”了一幅年画。“后来,他真的考上了。”刘钟萍介绍,如今,这位在校大学生会在周末时到自己在广东省非遗馆设的摊位帮忙,“一起摆摊,一起创作,相伴而行,(在不知不觉中)埋了很多种子。”
回顾过去十年,刘钟萍有种感觉——“被逼着到江湖闯荡”,尽管一路不断成长,却难以达到“战备充足”的状态:“我要开始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有时间‘向内成长’。”
最近,刘钟萍开始思考下一个10年如何走,并与一直指导她的老师探讨。老师进一步问她:“你做这些事情,是为了给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留下些什么呢?”刘钟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了让更多后来者有机会接触并学习这门手艺,她必须在这个时代作出应有的努力:“佛山木版年画传承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700年到800年之间,就是我的生命限度。”
有一次外出摆摊时,一位前来摊位“请”年画许愿的人对她说:“看到你们还在坚持做这个事情,我有一部分的愿望已实现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让她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的信念。
“谁能想到未来会怎样?像AI这样的新技术,都来吧,能结合就结合一下。不设限,我相信时代会给我更大的惊喜。”刘钟萍认为,尽管已有规划,但依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她希望,在下一个10年里,让佛山木版年画更加出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