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吴志华:用香港的多元创新呈现故宫文化

作者:陈若茜 来源:澎湃新闻2024年12月04日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文化地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2022年7月正式开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崭新的策展手法,从香港角度出发,结合环球视野,展出故宫博物院和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机构的珍藏。开馆两年多,其参观人数已经跃居到香港地区博物馆的第二位,成为海内外到访游客心中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我们的影响力一则来源于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品牌影响力,同时也在于我们致力成为世界领先博物馆的定位。我们希望做到‘一体多元,和而不同’,也就是各个故宫的文化内核一致,但表达方式上,香港与北京、台北有所不同。”谈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两年多以来的热度和影响力,馆长吴志华近日在接受澎湃艺术专访时说。

地处西九龙最好地段,坐拥维多利亚港无敌海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践行着博物馆扎根当地,与城市空间交错互融的构想;背靠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宝库”,可以持续展示故宫博物院从上百万件馆藏中精选出的文物精品;它也在积极开拓,逐步构建自己的馆藏体系……

文物精粹汇聚,但如何表达是关键所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外,香港应该如何表达?这也是吴志华馆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日,借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赴上海复旦大学讲座契机,澎湃艺术专访吴志华博士。他不仅分享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策展经验,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三十余年博物馆策划及管理工作经验的资深博物馆专家,带来了他对于当下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

对话|吴志华

澎湃新闻:当初是如何构想筹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比起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有何差异化定位?

吴志华:“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也一直是祖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与门户。我们希望做到“一体多元,和而不同”,也就是各个故宫的文化内核一致,但表达方式上,香港与北京、台北有所不同。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跟故宫博物院之间有点像兄弟的关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筹建之初,当时签署的合作协议,故宫博物院将持续地提供借展文物给我们展出,我们也会共同策划一些展览。博物馆的九个展厅中,有五个专题展厅旨在展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我们会在文物交流、展览合作、学术研究、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所以我们两馆之间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

故宫博物院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所在区位不同,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维多利亚港海边,海纳百川,展现香港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创新的特色,所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香港建立起来,也是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

观众到访香港故宫馆,除了欣赏文物以外,还能欣赏到美丽的香港景观,博物馆跟它所在的城市一定要建立紧密联系,不能与城市发展脱节。我常常强调,博物馆必须扎根于当地,跟当地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

澎湃新闻:开馆2年多,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已经跃居到香港博物馆的第二位,您认为这种热度和影响力得益于什么?

吴志华:2023年开馆第一年,我们的参观人数约为130万,在香港博物馆中排名第二。这个数据对一所新馆来说,令人感到兴奋。截至今年7月,开馆两年之际,我们已接待了近250万人次观众,其中内地观众约占50%,香港观众约占30%,还有20%是海外观众。内地观众中,又以大湾区的为主,当然也有相当多来自北京、上海、川渝地区的观众。

我们的影响力一则来源于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品牌影响力,同时也在于我们致力成为世界领先博物馆的定位;具体在展览展陈上,我们采用了创新手法,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内容方面,一定要传播和展示正向的价值和内容,即要守正创新。

我们的博物馆要以改革创新驱动,与时并进,了解观众,说好故事,用创新的手法把我们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传递出去。创新也伴随着转变,其中最困难的是要找准变与不变,无论怎么转变,我们博物馆的专业和初心不能改变。

澎湃新闻:作为一家年轻的文博机构,馆藏对你们而言重要么?你们将如何从无到有构建自己的馆藏体系?未来有什么收藏计划?

吴志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筹备之初,承蒙多位香港收藏家慷慨惠赠珍藏,为博物馆拥有世界顶级收藏的目标奠定了良好根基。包括梦蝶轩主人卢茵茵女士和朱伟基先生捐近1400件的金银器,为全世界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同类收藏之一。梦蝶轩的金银器时代横跨三千年,包括草原、高原与中原文物,涵盖战国、汉、六朝、唐、吐蕃、宋、元及明等时代的饰品。

另外,博物馆亦获得了怀海堂主人钟棋伟先生和达文堂主人陈永达先生惠赠的明清瓷器、嘉木堂主人伍嘉恩女士捐赠的明式家具、艺术家冯永基教授的作品,和胡始康先生捐赠其先父、广东著名画家胡藻斌先生的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等。藏家们愿意捐出他们的毕生珍藏,是基于他们对我们馆的理念、办馆水平的认同,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批馆藏,传播好它们的文化价值。

澎湃新闻:开馆以来,您个人认为你们举办过的比较成功的展览有哪些?您非常强调“崭新的策展手法”、创新展陈,以及新技术的运用,有没有一些例子,可以说明它们具体如何在你们的展览中体现?

吴志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策展理念是用香港和当代的视角演绎故宫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广泛利用新科技、新理念,向观众提供多元、立体的文物解说。开馆时博物馆九个展厅的展览设有超过50个多媒体项目,利用引人入胜和创新的展览内容,推动大众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多媒体项目糅合艺术与数码技术,通过投影装置、互动和数码展品、音频体验和视频装置等,重新诠释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为观众呈现更多姿多彩的展览。

比如我们今年举办了“圆明园──清代皇家园居文化”特別展览,很多观众在看过我们展览后,觉得耳目一新,刷新了他们对圆明园的认知。另外同期展出的专题展览“山林市城──游历旧园新景”, 邀请了香港年轻艺术家从当代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进行再创作,通过结合动态、多媒体和声音装置的多媒体作品,探究并诠释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我们重视文化创新。实际上,中国古代,如乾隆时期,就已经鼓励创新,那么为什么现代艺术家不能创新呢?可能这些新创作的艺术作品50年后成为了传统艺术品,供下一代人再创新。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除策展策略外,应用新科技也是重点。例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古代书法与人工智能结合,用现代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一些文创产品也应用了人工智能。这让观众意想不到,原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故宫文化可以这么现代、创新。

澎湃新闻:香港的艺术生态氛围在近十数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香港悠久的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到近年新崛起的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你们跟香港其它艺术机构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避免功能、定位上的重叠,寻求差异化发展?

吴志华:经过多年的积累,香港现在的博物馆、美术馆的观众群已经扩大,不论是香港市民,还是来自内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的游客,都很喜欢逛博物馆。

不论是香港艺术馆、M+还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均致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够媲美其他国际顶级博物馆的文化机构。

香港艺术馆在亚洲地区享有盛誉,有着60多年的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亚洲最好的文化机构之一。在我任职康文署期间,我参与了香港艺术馆的整修工作。该馆藏品丰富,包括中国书画、古代文物、具有历史意义的画作,及香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国际一流,反映粤港澳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生活面貌的历史绘画也是其特色馆藏。

而M+是一所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馆则偏重于传统文化及艺术的展示。虽然我们的定位有所不同,但我们会采用古今对话的方式,以当代的视角和手法诠释传统文化。

澎湃新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未来的展览定位?还有哪些展览计划?

吴志华:今年12月份我们将和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凡尔赛宫联合主办“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特别展览,呈现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间,中法宫廷在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互相仰慕、启发及交流的历史,以及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珍贵友谊。是次展览在策展、展览设计和展品上都与早前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同主题展览有所不同。

明年,我们将推出一系列展览,其中包括与伊斯兰艺术及印度古文明相关的特别展览。此外,2025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我们计划展出三个与故宫文化主题相关的展览。因此,明年的展览内容非常值得期待。

我们一年大约会推出7个新展览,这是我们市场化运营的重要环节。为了吸引观众,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单调内容无法维持观众的兴趣。每个展览的筹备都需要大量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赞助和考虑文创和产业元素。我们评估一个展览的成功,不仅要考虑口碑、观众人数和数据,还要关注展览内容对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

澎湃新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承担着“促进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 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的使命, 你们在扩大海外影响力方面会有哪些举措?

吴志华:博物馆打造影响力,一方面在于吸引观众,一方面促进跟国际重要博物馆之间的合作。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立足大湾区,面向内地,亚洲和世界,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促进我们支持全球文明倡议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

比如不久前我去了东京跟首尔,与两所国立博物馆的馆长进行了会谈,探讨了我们的合作计划,包括将馆藏送到海外去展出,共同合作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我们都认为合作的前景巨大,因为现在全亚洲对博物馆的需求日益旺盛,我们需要好的、高水平的展览。

我们馆除了要面对本地观众、来自内地的观众,还要面对国外的观众。国外的观众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我们馆里有一半的工作人员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博物馆会更加多元、开放和创新。往后我们也会继续强化出版、展览的工作,也会把馆藏带到国外展出,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我相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澎湃新闻:未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上海、和复旦大学会有哪些合作?

吴志华:此次我是应复旦大学文博系邀请,作为“复旦文博大讲堂”首讲人,进行题为“博物馆3.0时代-新典范、新业态与中国经验”讲座。

复旦大学文博系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复旦大学博物馆正在改造升级。博物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跟上海博物馆已经有很多合作,我希望将来复旦大学博物馆开放后,跟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展览、人才培训、研究方面都有合作。此外复旦大学作为一家知名学府,开设了前沿的人工智能学科,未来我们希望能与复旦合作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香港故宫馆应用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将其作为案例给其他同行参考。

澎湃新闻:您在讲座中提到,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变,博物馆2.0已不足以应付新格局、新挑战。博物馆3.0展现于跨界化、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年轻化以及全球化等六个方面。这是对过去十余年博物馆发展的深度思考与精辟总结,跟现在行业内居于前列的、引领性的大馆发展趋势非常契合,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也有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它们可能正面临着人才匮乏、资金匮乏、办展难等种种难题,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博物馆发展现状,这种博物馆地区发展不平衡可以如何破局?香港与内地博物馆行业发展是否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吴志华:行业新的趋势往往是先从一些大馆做起,然后慢慢带动一些中小馆的发展。我最近发现一些小型博物馆也活跃起来了,融入到博物馆研学游、文旅游的热潮当中。现在很多观众除了会去一些大型的、热门博物馆参观以外,有些观众专门会挑一些“小而美”的场馆去打卡,获得一些跟过往不同的体验。

小馆也有小馆的好处,小馆可以有自己的地方特点,大馆小馆应该差异化发展。中小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在于资源、资金、人手的匮乏,所以要多开拓新市场。因为财政的可持续性对博物馆发展是很重要的。除了政府支持,可以开拓一些财政收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一家收费的博物馆,除了标准门票,一些特展也是要额外收费的。当然,我们也会检视门票的价格,在观众的负担能力跟我们营运需求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博物馆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

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但我们在坚守博物馆最初定位与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自我提升能力。因此,我们一直在推进跨界的、跨区域的合作。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

“光明影院”在32个省份上线,提供无障碍影片210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2 13:13:48

跋山涉水踏勘文物,他们在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6:44

2024,阅读依然带给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42

不能沦为电子媒介的“人肉电池”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07

“文影结合”的年代故事,教我好好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11-28 22:31:51

00后“守艺人”指尖的浪漫与传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20 1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