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艳“五个一”背后的精品密码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本版统筹/满羿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北京市共有13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覆盖全部8个门类,分别是京剧《齐白石》、电影《流浪地球2》《第二十条》《志愿军:雄兵出击》、电视剧《南来北往》《县委大院》《欢迎来到麦乐村》、网络文艺《我的阿勒泰》、广播剧《马兰的歌声》、歌曲《无我》、图书《阿娜河畔》、理论文章《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论新时代的中国时代精神》。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北京青年报记者对本市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希冀从这些作品中寻找到在新时代下,京产创作的新风气、新风格、新思考。
网络剧
《我的阿勒泰》影视与文创文旅深度融合
今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次将网络剧等6个类别纳入“网络文艺单元”开展评选,“北京大视听”重点项目、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我的阿勒泰》最终获奖。在此之前,它已创下三个“首次”的突破:首部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间段双播的网络剧,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长篇剧集,国内首部打通“原生HDR”拍摄制作流程的网络剧。
《我的阿勒泰》2024年5月7日首播,开播即收获如潮好评。作家李娟的原作是散文集,缺少明晰的叙事主线,此类型影视化改编几乎没有前作可以借鉴,因此从商业角度,《我的阿勒泰》立项之初有着很大风险。但导演兼编剧滕丛丛说,“现在回想,没有功利心,恰恰是完成创作的关键。散文成稿于2000年左右,我们采风是2020年,相隔20年,互联网时代不可逆地扭转了年轻一代的生活,牧民也是。哪怕是内地城市,许多人也会在时代的变化中无数次怀想童年,寻找精神的原乡。”这些激烈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对家乡的母题思考,统一了美感和网感,最终打通观众的情绪出口,达成普遍而强烈的共情。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说,《我的阿勒泰》成功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叙事之美和人物之美融入其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股清流,成功之处值得借鉴。
近年,“京产剧”持续产出高质量,不断创新赛道领跑全国,满足观众期待,“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幕后扶持和引导功不可没。
据悉,《我的阿勒泰》在早期规划阶段,北京市广电局即看中其独特性,推动该剧在北京立项。经过三年孵化、打磨, 实现了影视改编、内容情节、叙事手段等多种创新。
当下,文旅和影视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日益显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接连上演。《我的阿勒泰》同样是文旅广电产业融合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一部标志性作品。剧集的播出使阿勒泰一跃成为广大剧迷的梦想之地,阿勒泰的搜索和酒店、机票预订显著增长,阿勒泰旅游热度节节攀升,提前两个月迎来旅游旺季,影视与文创、文旅等深度融合,创作出了具有“破圈”“跨界”效应的融合产品。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电影
“京产”电影 创作离观众越来越近
近日,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揭晓,“京产电影”《第二十条》《志愿军:雄兵出击》《流浪地球2》获奖。这几部“北京作品”的精彩呈现,体现了北京的创造力。
近年来,北京在电影生产创作上持续领跑全国,出品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说,“北京出品”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电影”代表。
影片:票房口碑俱佳
一直以来,北京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高地,持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志愿军:雄兵出击》等影片都是票房口碑俱佳的精品力作。其中,《第二十条》于2024年2月10日春节档上映,张艺谋导演以喜剧的方式打开现实主义,用生活化的喜剧向观众讲述普法故事,影片是国内首部探讨正当防卫议题的电影,通过真实故事、幽默而深刻的叙事手法以及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刑法第二十条背后的法律精神与人文关怀。
《流浪地球2》由郭帆执导,于2023年1月22日上映,总票房达40.29亿元。相对于2019年的“爆款”《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的制作全面升级,更多想象中的视觉奇观被一一实现。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郭帆表示,对于4年间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感到非常欣慰,这几年来国产科幻作品的不断出现正是近些年不断积累的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例证。
《志愿军:雄兵出击》于2023年9月28日上映,成为当年国庆档的重头电影,很多观众被志愿军的牺牲和努力深深震撼,共情落泪。出演影片的每位演员都在拍摄前查阅大量资料,通过阅读角色相关的文字传记和影像资料做足准备,部分演员在拍摄前还进行了系统化的军事训练。除了真实表现历史,每位主创都力求角色塑造有温度、有情感、有艺术表现力,以达到整部电影“高质量真实”的目标。
特点:以普通人视角切入
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电影创作,是这几部“北京作品”的共同特点。《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皇甫宜川认为,当前创作者更关注表达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个体奋斗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并且在英雄伟人形象塑造上更加丰富立体,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更易共情,同时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利用多线性、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好故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认为,近年来重大主题电影呈现出“离观众越来越近”的特点,《志愿军》等作品,不但利用数字技术令视听表现焕然一新,而且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故事峰回路转、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审美吸引力。而且,中国重大主题电影呈现出平民化、人性化、青年化、喜剧化的趋势。
展望:向“北京精品”进发
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电影局的助推下,北京电影从组织策划、资源整合、资助扶持、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聚焦重大主题,推动精品电影创作,并在电影创作中深挖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打造动人的光影故事,以电影的力量同心共圆中国梦。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北京在发展电影产业方面集中了各方面的资源,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北京出品”也在动作、科幻、动画、喜剧等题材类型上不断探索,创作出更多的现象级作品,向着“北京精品”进发。
根据《“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北京将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级重点影片30部以上,力争每年票房过亿元的京产影片达到20部左右。 文/本报记者 肖扬
戏曲
京剧《齐白石》 接地气又意高远
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中,衰年变法的白石老人历经近十年,将自己置身于人民之中,亲近自然、以自然为师,“画我所见,画我所爱”,最终完成了自己艺术道路上最伟大的蜕变,“红花墨叶”自成一派。台下,自去年12月在长安大戏院首演至今,《齐白石》已演出三十余场。12月4日,该剧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置身于人民,向生活学习的“人民艺术家”情怀,也贯穿该剧创作始终。
当年,齐白石曾以“别旧我,得新我”自断后路,饰演齐白石的青年奚派名家张建峰也在创作演出中,观展听史、仿师学画,不断研磨着角色。“如果说之前的传统戏,无论是杨四郎、范进,还是刘备、诸葛亮,唱段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推敲的,那么《齐白石》则是平地抠饼。”戴上假头套,粘上胡子,画上老年斑,张建峰行路捋髯的动作不可谓不像,但他还是希望能从细节入手,让形似再多一分传神。
为了掌握更鲜活的白石老人生活细节,张建峰登门拜访了艺术大师李苦禅之子、画家李燕。“白石老人的一生是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度过的,”李燕说,“从学八大山人到改为红花墨叶,这很考验一个人的天分。白石老人是一个开悟和善于‘化’的人,他善学各艺术门类。”
全剧的艺术追求除了审美表达,更不乏艺术家风骨。剧中齐白石与苏礼斋的矛盾,则是在探讨艺术创作应该服从商业需求,还是坚守品格启发民心民智?这也是古往今来文艺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齐白石以实际行动作答,“入我眼者、入我心者、入我梦者皆可入我画”,接地气而不低俗,平民化却意高远。
在京剧《齐白石》的创作、加工提高过程中,北京京剧院更是着重强调“传承传统”与“创新创造”的融合:一方面,展现齐白石师法古人、贯彻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美学理念;另一方面,则强调齐白石“不喜平庸”的创新精神,更借齐白石的所见、所言、所思,侧面呈现了老北京的风俗风貌,从艺术的角度捕捉时代的文化内涵、描绘人民的喜怒哀乐,彰显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文/本报记者 郭佳
图书
《阿娜河畔》 写故乡变迁风貌
《阿娜河畔》是一部长篇小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宁夏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联合出版,作品还于今年7月31日荣获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该书从现实与日常两端回溯历史,讲述了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人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茂盛农场的生活历程,多角度、多方位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展现了两代人在边疆的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
谈及创作初衷,作者阿舍表示,在准备创作素材的过程中,她的生命也在不断成长,从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群人的悲欢离合。“原来那个一心只想着离开的故乡也发生了变化,它所承载的内容已从我个人童年的记忆扩展到了更多普通人的命运,包括地域文化,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经验。”阿舍坦言道。
北青报记者还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采访了解到,《阿娜河畔》已发行4.2万册,先后入选2023中国好书、2023年度“京华好书”等多个榜单。本书责任编辑李婧婧在谈及这喜人成果背后最亮眼的地方时称,她在审稿过程中,几乎是一下子被作者阿舍拉到那个环境中去,她对于自然、对于人物的书写非常细腻生动:她写戈壁滩的黄昏,夕阳血红,瀑布般流下金色的光芒;她写生长在农场的明中启,幼年时老师教给他“眼望四野万象,心如明镜磐石”,他那时还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等他人到中年,成了老师,身边的人陆续离开农场,他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心如明镜磐石”,不知不觉间这句话已经深植到他心里。李婧婧表示,无论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还是对兵团几代人的书写,阿舍都非常自然、本真又生动,这是特别打动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