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我国3个非遗项目转入代表作名录

作者:屈畅 陈林 蒋朔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年12月07日

本组文/本报记者  屈畅  实习生  陈林

统筹/蒋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5日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上述3个遗产项目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通过成立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当地黎族群众特别是妇女就业增收;“羌年”(羌族聚居地传统节日)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良好态势。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上述遗产项目成功转入代表作名录,既体现了中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增至2万余人

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该遗产项目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中国紧紧围绕该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的风险,通过支持鼓励传承人传艺带徒,大力开展各类培训、纳入正规教育等方式促进该遗产项目的传承。在实现振兴的同时,该遗产项目也为黎族群众特别是女性提供可持续生计,为年青一代的全面教育提供优质资源,为不同社区开展相互尊重的对话等作出重要贡献。中国代表团表示,今后中国将基于该遗产项目保护现状,继续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维护文化多样性。

海南省委宣传部昨日介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代表性产品被称为“黎锦”,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据介绍,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在20世纪50年代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2009年时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这项技艺的传承一度陷入危机,濒临灭绝。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随后,海南省开展了大量的普查与保存工作,其后又从多方面推进传承发展。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增至2万余人。

    我国目前有39个项目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

截至目前,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有44个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中国是怎么做到非遗数量世界第一的?202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通过20年实践,中国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

近年来,中国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各级人大、政府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今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全国现有非遗保护机构2406个。

通过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以及加快传承体验设施建设,中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传播普及水平不断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对话

    非遗传承人:有学校专门开设黎锦兴趣班

家住海南省东方市的60岁黎族老人符林早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北青报记者从东方市文化馆处了解到,2009年以来,当地政府对黎锦产业等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培训传承人、种植原材料等。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东方市已有黎锦技艺三级体系代表性传承人156人。

北青报:您最早是如何接触到这门传统技艺的?

符林早:小时候有一天,看到奶奶在做一项叫絣染的工序。奶奶对我说:“林早你过来,我教你怎么做这个图案。”从那时开始,我就接触到了黎锦的制作。

北青报:过去这些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怎样传承发展的?

符林早:自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收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这项技艺的传承得到了很大重视。比如我们这里有两个学校开设了黎锦兴趣班,请织娘每周一次到学校去讲课,向感兴趣的学生传授织造技术。东方市文化馆每年会组织几场培训班,我和女儿也会去授课。现在已经有很多学生能够掌握黎锦图案的织造技术。现在,我们这里成立了黎锦非遗传承馆,很多人通过学习成为了非遗传承人,不少人掌握了絣染技术后,还开办了合作社。

北青报:目前黎锦的销量情况如何?

符林早:之前传统黎锦受到过工业化纺织的冲击,但机器制造的布料无法完全复制黎锦的织造方法,这样的布料也无法被称为黎锦。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中国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我们的黎锦制品销量有明显增长,这次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信这门技艺今后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部分综合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

羌族刺绣,老中青三代传承非遗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9:02

微短剧中的“霸总风”还能刮多久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8:51

年轻人成带头人,非遗工坊从乡村走向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6:20:00

作家琼瑶去世,一生为读者写爱情的她“始终相信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4 17:42:24

新人结“新”婚

中国青年报2024-12-04 08:05:06

“光明影院”在32个省份上线,提供无障碍影片210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2 13:13:48

跋山涉水踏勘文物,他们在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6:44

2024,阅读依然带给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