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平 >正文

青平:从春节申遗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

作者:董蕾 侯宇 来源:中青在线2024年12月13日

北京时间12月4日晚,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春节”申遗成功,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春节所蕴含的节日庆典和文化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认可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球文化和谐互鉴、交互融合、共生共荣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在全球文化治理的探索中,为世界传递平等自信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对我国传统文明秩序造成巨大冲击。当下,一些西方国家依托经济、军事等优势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实行策略性打压,鼓噪“文明优越”,企图消灭文明间的“个性”,夺取意识形态领域霸权统治。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会因为文化主体性失落而丧失独立自主,沦为强势文明的附庸。没有文化主体性,国际影响力更加无从谈起。为抵御这种不合理的文化霸权和同质化态势,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鼓励各国基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坚定自身文化主体性和独立性,以打破一方强势输出的不平衡关系,为重塑全球文化平等奠定理论基石。

在凝聚文化共识的进程中,为世界打开交流互鉴的新窗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构成了文明生存与赓续的活力,世界历史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而僵化与封闭只能导致文明间的冲突和衰落。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鉴真东渡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再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攀升,有力推动了中西贸易流通和国际文化交融。现如今,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一系列误解冲突,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推动各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不断探索交流互鉴的文明发展道路。不论是“丝绸之路”构建交流网络,还是“一带一路”拓宽“文明之路”,我们坚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磅礴力量。

在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为世界提供非遗保护的新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主席南希·奥韦拉尔表示,“中国为保护文化遗产付出了大量努力,值得许多国家借鉴。”一方面,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长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有序推进;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走出库房、走上展台、走向群众,重焕生机活力,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各国探索文化传播路径提供借鉴。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是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世界各国应充分利用自有文化资源和独特优势,共同守护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文明和,则世界安。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文化思想给出的时代性答案,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建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作者分别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王俊秀 袁瑞  编辑:袁瑞】

我在协和医学院修文物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6:48:18

比头发丝还细的金银线,如何变身为绝美工艺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2 22:32:23

当农学硕士遇上非遗木偶戏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7:47:11

复旦学生团队用AI打造“彩云小镇”,传播苗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1 13:54:18

当更多青年影人来到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22:08:10

酱油是乡愁的解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0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