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线上社交年轻人形成一套新礼仪

作者:陈斯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年12月22日

文/本报记者 陈斯

已读不回、文字讨好症、讨厌长语音、表情包代沟……这些讨论时常引起共鸣。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中正在形成一套渐趋统一的“线上社交礼仪”,并且开始重塑人们的沟通方式。

    长语音有人爱有人烦

年轻人不喜欢长语音——这是真的吗?近日,Just So Soul研究院面向年轻人发布“线上社交礼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Z世代在线上社交中展现出独特的礼仪观。

年轻人最喜欢的沟通方式,排名依次为:文字消息、语音通话、语音消息、视频通话。在各类沟通方式中,“文字消息”断崖式领先,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语音消息的受欢迎程度,竟然比语音通话低。

视觉中国供图

是否可以就此确定年轻人不喜欢长语音?答案没这么简单。其实,相比发送长语音,年轻人更喜欢接收。在调查中,31.8%的人喜欢在私聊中发送长语音,27.6%的人无所谓,40.6%的人不喜欢。但在接收长语音时,还是有更多人(43.8%)喜欢收到长语音,28.2%的人无所谓,只有28%的年轻人明确表示不喜欢。

人们喜欢接收长语音的原因,在于其情感价值:显得关系亲密、并且能听到对方真实情绪;而不喜欢长语音的原因,在于其信息密度不如文字:在发送时不如文字表达清晰简洁,在收听时又效率太低。

喜欢发长语音的人八成也喜欢收。如果在日常沟通中,对方有过多次向你发送长语音的行为,那对方也大概率愿意接收你的长语音。

    回复“OKK”才代表OK?

发消息一定要带表情或者表情包;句末加上语气词如:啦、嘞、哈、滴、嗷、咩;回复“OK”在情绪上还不够,回复“OKK”才是OK的;同理,“哈哈”不行,“哈哈哈哈哈”才行……“文字讨好症”是近年来社交网络热议话题,它指代在线上聊天时,通过字斟句酌修改聊天词汇,或是使用语气词、表情、夸张表达等方式来减少交流中的隔阂感和生硬感,传达友善、亲切情感的行为。

在调查中,超八成年轻人曾有过“文字讨好症”行为,但依然有16%的“硬核”年轻人能保持理性、简洁的交流风格,拒绝人造的亲昵。

年轻人更愿意“讨好”谁?往往人们认为,以同事、同学、老师、领导为代表的关系相对正式,是“文字讨好症”的高发场地。但事实上,仅有21.5%的年轻人会在类似场合表现出“文字讨好症”。在正式关系中,年轻人更倾向于保持专业,避免显得过于随意。

近七成年轻人在与爱人、家人、挚友等亲密关系交流时,最容易表现出“文字讨好症”行为,可能在当代年轻人看来,只有最亲近的人才最值得讨好。

数据显示,仅有7.6%的年轻人反感“文字讨好症”。30.2%的年轻人在面对对方没有任何修辞的表达时,会担心对方是否不开心,15.2%的年轻人则会觉得对方有失尊重——这算得上是数字时代人们的社交新困扰吧。

    不要随意称呼“大哥大姐”

以何种称呼开启一段社交对话,这是门大学问。调查显示,讨厌称呼排名中,大哥、大姐列首位,帅哥、美女也不受待见。即便拿不准如何称呼,不直接称呼而是以“哈喽、hi”代替,依然不是好的选择,相比之下接受度更高的称呼选项,就是根据年龄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而人们反感一些称呼的主要原因,还是油腻和显老。25至29岁人群对“大哥大姐”称呼最为反感,程度上比18至24岁以及30至34岁更高。该人群对年龄更为敏感,在心态上有点难以接受“大哥大姐”。

传统的社交礼仪中,询问他人的年龄是不礼貌的,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依然抱有这样的观念?调查发现,年龄越小,对年龄问题越不在意。但不同性别人士对年龄问题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23.5%的男性觉得只要是异性就可以询问自己年龄,女性中该比例仅为4.9%。

但不论如何,询问年龄以“双方交流很愉快,有一定信任度”“对方态度非常好、言辞很有礼貌”和“正好聊到相关话题”为前提,是不管男女都认可的社交礼仪。

    写“小作文”忌讳“长而乱”

在社交软件中发很长一段文字内容的行为被叫作“写小作文”。近半数受访年轻人认为,超过100字(1/4屏)就算小作文。而当这个篇幅来到200字(1/2屏)时,便已经达到76%的年轻人的“小作文”标准。

超过七成的年轻人有过发送小作文的经历,讲八卦、故事和宣泄情绪,以及安慰他人提供情绪价值,都是它的用武之地。

小作文作为一种内容形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45.2%的年轻人对小作文总体上持正面态度,25.7%的人无所谓,剩下29.1%的人对此则颇有微词。那些反感小作文的人,究竟不喜欢小作文的哪一部分?

其实,“小作文”讨嫌的最大原因,是其“内容混乱”或者“表达不清晰”,对于吃瓜、造瓜也要卷PDF的这代年轻人来说,文字可以长但不能乱,井井有条才能津津乐道。

排名第二的原因,是“不是为了交流,只是单方面宣泄”。毕竟相比语音,文字能传递的情绪少,胜在单位信息量更大。如果内容混乱,而且充满情绪,那不是还不如发语音?

总体来说,超过七成的年轻人对小作文本身没有负面意见。所以如果想要发送小作文,注意规避上述问题即可。当然,将文字精简到100字内,使其不足以成为“小作文”也是一个解决思路。

    “已读不回”事出有因

你发出的信息是否被“已读不回”过?你是否也曾对别人的信息“已读不回”?在调查中,超九成受访者有过已读不回的经历。不回复的原因也很无奈,觉得“对方的消息不值得回复”和“不知道如何回复”占据了头两把交椅。当然“意念回复”也占了近三成的比例。

超过半数的年轻人,会因为对方已读不回而产生失落、被忽略等负面想法,还有23.9%的人认为这多少有点不礼貌。近一半年轻人认为,已读不回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抒发负面情绪要“有度”

关于负面情绪的讨论在社交网络上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抱怨”与“辱骂、攻击他人”这样向外的发泄,以及“自我贬低、悲观”这样对内的怨气,都属于不讨喜的负面情绪。

有观点认为,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成为对方的情绪垃圾桶。也有人认为,只想享受关系的快乐,而不考虑承接与付出,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在调查中,65.1%的受访者,总体上愿意在聊天中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所以年轻人们愿意对谁敞开心扉?答案是愿意向最亲近的人表达负面情绪,展示脆弱的一面。但有些意外的是,和同事同学、领导等亲密关系相比,年轻人们面对陌生网友反而更容易卸下心防,吐露情绪,也许这就是线上社交的意义。

而大家接收负面情绪的渠道和表达的渠道如出一辙,多是家人、朋友等较为亲密关系,同时也会和陌生人在社交网络上彼此抱团取暖。

    表情包使用守“规矩”

表情包的使用,几乎成为线上社交中的必需,它能补充情绪,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也能造成误解,例如微笑表情已然衍生出本义之外的新含义。

年轻人最不喜欢表情TOP3为微笑、狗头、白眼,究其原因,是这三者共有的某种阴阳怪气感让人不悦。过度使用、表情包刷屏等情况也会让较多人感到不适。

表情包说到底依然是一种图像语言,既然是语言,就一定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就好像“微笑的表情包等于嘲讽”看似是对规矩的解构,但却随着大部分人的使用,已经进入了大众的语言体系,成为新的规矩。

相比之下,小范围内的表情包“抽象”行为终究只是自娱自乐,如果进入大众的语言体系,反而会引起歧义,所以年轻人的表情包使用相对“规矩”:62.9%的人会根据官方文字含义决定是否使用某个表情。

    交流注意话题适宜且尊重

长篇大论的说教、还不太熟就问东问西、发一句“在吗”就没下文……这些都被视为不礼貌的聊天行为。

调查显示,年轻人最不喜欢的社交话题是长篇大论的说教。女性在交流中更注重话题的适宜性和尊重程度,更在乎聊天氛围和个人隐私安全,也因此,她们对低俗话题、过多询问私人问题等厌恶程度普遍较高。而男性的钝感力更强,但也容易对“兄弟开路虎”之流的无聊炫耀感到不适。

63.9%的受访者认为由自己的回复来结束对话能够体现出尊重。但如果你发现,对方和你是一样的想法,及时结束,以免让对话永动机般地延续,才是符合社交礼仪的行为。

在各年龄段中对比,00后们对很多雷点行为的排斥比例都更低,但在“自己发了很多消息,但对方只回复最后那一条”选项上,他们的综合评分高于其他年龄层,这种“直接跳到最后一条信息”的沟通方式被称为“ctrl+end式社交”。杜绝“ctrl+end式社交”,才能control(控制)住你们的友谊不会end(结束)。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

“心”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8:16

非遗传承人热衷“评级”?关键还在“内功”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6:54

网络流行语:最强“嘴替”还是语言污染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7:18

首都青年共绘花园城市蓝图:期待与行动并进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9:40:55

国风大典邂逅时尚古镇

中国青年报2024-12-17 09:31:55

王英或许很多,但扈三娘少有 | 文史杂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5 16:49:05

家在中轴最美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3 12: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