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稳就业,根本的是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要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6.1%,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下降,为7月份以来最低。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至6.7%,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则持平于10月的3.8%。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仍处高位但有所缓解,稳就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特别是劳动密集度高的服务业持续恢复,加上就业优先政策发力显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1月份至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截至10月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132万人。当前,受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影响,我国劳动力供需两侧出现较大变化,就业总量压力依然不减,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调查显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七成、脱贫家庭纯收入的八成,都来自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注重目标引领,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实现这一政策目标,需要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更突出位置。
稳就业,经济发展是根本。经济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在劳动生产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如果经济体量扩大,带动的就业会相应增多。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这些困难挑战,都会不同程度向就业领域传导。要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推动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稳就业的关键在于稳岗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统筹用好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稳岗返还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等就业新增长点,推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着力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稳住重点就业人群,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从数据来看,11月份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总体失业率和其他年龄段人群。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每年均超千万,2025年预计将达1222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更多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倾斜,兜牢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底线。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要通过深化劳务协作、培育劳务品牌引导有序外出务工,同时,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提升县域就业容量,拓宽就近就业渠道,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我国是人口大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稳则信心足。面对“千难万难”,要用尽“千方百计”,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