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理工职业学院:产教融合铸就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在云岭大地的职业教育版图中,云南理工职业学院以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模式,谱写着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学校 将课堂“搬”进工厂,深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产教融合|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蜕变
走进云南理工职业学院的咖啡工厂,浓郁醇香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学生实践技能的“练兵场”,更是产教融合理念的生动实践。 学校与云南山达咖啡共建的咖啡工厂,采用“前店后厂”模式 ,将咖啡文化深度融入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的课堂不设标准答案,学生创作的咖啡饮品和拉花设计就是最好的答卷。” 咖啡实训课行业导师王炜婷介绍道。 每周一、三、四下午,学生们在行业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从咖啡制作到门店运营的全流程技能,包括饮品研发、服务标准、品牌营销等核心内容。更难得的是,导师们会结合自身创业实战经验,分享行业洞察和职业发展心得,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壁垒。 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咖啡产业链的运营技能,更培养了将文化体验与创意 深度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及餐饮服务的专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岩糯叫分享道:“通过参与项目实践,我不仅掌握了从‘种子’到‘杯子’的全产业链知识, 更学会了如何用咖啡讲述好云南故事。”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围绕云南省“三大经济”“3815”战略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实施“政校企合作、产学用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重点打造轨道交通、新能源工程、电子商务等一批特色实训中心,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以风电实训室为例,该基地总投资超4000万元,配备有行业先进的设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校企合作|搭建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快车道”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突破传统实习实训模式,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与金风科技共建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群,与东风汽车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与天度集团共建数字商务专业群等。 这些合作聚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将技术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培养纳入育人体系,服务于相关产业发展。
在咖啡工厂项目中,学校与山达咖啡的合作堪称典范。双方不仅共建实训基地,还联合开发咖啡职业礼仪、咖啡文创设计等咖啡文化系列课程,开展咖啡师技能证书培训。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咖啡产业链相关岗位,又能将咖啡文化融入旅游产品设计,成为“咖啡+旅游”复合型人才。
“我们与企业的合作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学校分管教学的执行校长宋飞宇教授表示,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到课堂教学,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赋能地方经济|职业教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更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咖啡产业为例,学校与山达咖啡的合作,助力云南咖啡从原料供应向精品化升级。
云南咖啡产量占全国98%以上,但品牌影响力、产业链标准化程度仍有提升的空间。学校通过培养“咖啡+文旅”复合型人才,为云南咖啡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行业导师金泰浩表示:“云南咖啡品质上乘,但缺乏品牌故事和优质代言。希望云南理工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场景中发挥专业优势,讲好云南咖啡的故事。”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还围绕“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迅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同时,学校的产教融合项目吸引了外部投资和企业入驻,形成“教育-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未来蓝图|产教融合新范式,赋能高质量发展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实践,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阐释。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展望未来,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将持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放合作为路径、党建引领为保障,构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教学链服务创新链、人才链赋能发展链”的职业教育新生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校不仅为云南咖啡、绿色能源等特色产业输送“会技术、懂文化、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更以职教之力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未来,这一“教育链+产业链”的创新范式,将持续为云南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