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健次谈《滤镜》:完美不是打开世界的唯一方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网络剧《滤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滤镜》讲述了一个新科技产品“滤镜手镯”让普通平凡的苏橙橙拥有了改变容貌的能力,与苏橙橙心意相通的唐奇揭开了她变换身份的真相,两人要一起面对“滤镜手镯”带来的严峻挑战。
研讨会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说:“《滤镜》以原创剧本突出重围,深耕内容创作,创作团队深入剖析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困惑和价值迷茫,将《滤镜》这一日常化概念升华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叙事载体,使故事既充满生活质感又具备超越性的思考维度,展现了好故事自带光芒的创作真理。”
《滤镜》的编剧桐华说:“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让观众开心地笑作为创作目标,《滤镜》是一个独特的有趣的故事,当观众喜欢这个故事,才能让我们的初心——即‘美好的灵魂才是人之根本’这个创作观念脚踏实地站稳了。”
剧中“唐奇”的扮演者檀健次分享了自己诠释角色过程中的感受。他表示:“爆款剧依附于有立意的好故事,好故事依附于有成长的角色,好角色在故事里有充分完整性和命运安排。《滤镜》在深刻挖掘情感的同时展现了超越娱乐层面的价值。”
檀健次提到,剧中,苏橙橙偶然得到的“滤镜手镯”可以帮自己变换形态,之后她因为“滤镜”获得职场机会,结果又遭到反噬。“这部剧对性别对立、职场身份、自我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和探讨。”
檀健次说,《滤镜》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剧情,但在人物刻画上一直立足于“真实”的基础。“我们希望借助爱情议题突破情感表层,触达更深层的情感共鸣。我们都要学会勇于面对自卑焦虑,进行自我重建。这些积极、正能量的探讨,不光疗愈了看剧的观众,也治愈了作为演员的我自己。或许完美不是打开世界的唯一方式,我们也可以和自己的缺陷共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滤镜》努力想告诉观众:我们不否定‘滤镜’,不否定技术,我们只是想让它要用得其所,不能因为它而隐藏我们的内心、变得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