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信息
- 相关推荐
它,高不过半米,却凝聚着仰韶先民的智慧;它,形似芭蕾舞者,却暗藏力学与美学的双重奥秘。这便是仰韶文化和中国酒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小口尖底瓶。
庙底沟博物馆讲解员兀金娜介绍,约6500年前,黄河河畔的仰韶先民,用泥与火创造了它。小口、细颈、尖底,每一处设计都暗含深意。它曾是半坡人的日常用具,又在庙底沟文化中演化出更复杂的形态,成为跨越千年的文明符号。
关于它的用途,有学者曾认为是汲水器或礼器。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尖底瓶大量出世,人们发现不仅中国有,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等,都有尖底瓶的存在。他们的尖底瓶或是酿酒器,或是盛酒器。
2021年9月,河南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据现场负责人李世伟介绍,通过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合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考古人员在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等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
这不仅意味着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村民已经开始使用谷物、曲发酵酿酒,还率先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器,用陶器制作而成小口尖底瓶。从科学原理角度来看,尖底利于沉淀杂质,小口密封发酵。
与此同时,甲骨文中的“酒”字也揭开了小口尖底瓶的功用奥秘。学者苏秉琦对小口尖底瓶持酒器说。论据是甲骨文的酒字“酉”部,就是尖底瓶的象形。与“酒”字类似,“尊”“奠”等字都有“酉”旁,也就是说都与尖底瓶有关。中国文字的象形和演变,极好地佐证了小口尖底瓶与酒的密切关联。
今日,在仰韶文化的沃土之上,这抹千年前的文明之光仍在闪耀。仰韶酒业以尖底瓶为灵感,让古老器形与现代工艺碰撞,将黄河文化酿入一杯美酒之中。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主根脉的见证。它提醒我们:文明从未断流,只是以新的姿态,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李诗蕊)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