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源头减少“公摊”,增加的不只是得房率
据媒体报道,2024版《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将正式发布,修订内容包括备受市民关注的减少住宅公摊面积、有效提高得房率、住宅和宿舍实行150米限高等。
有关住宅公摊面积的话题近年来频频引发争议。为减少因房屋面积、计价造成的矛盾纠纷,不久前广东省肇庆市宣布,商品房实行按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即取消“公摊”。而深圳市减少“公摊”提高得房率,也颇具新意。
实际上,任何住宅设计都避免不了“公摊”。因为“公摊”包括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等公共建筑部分,可以说住宅楼与“公摊”无法切割。而取消或减少“公摊”,各有其现实意义。
取消“公摊”后,虽然“公摊”仍实际存在,但因按套内面积计价销售,购房者就能明明白白购房,避免稀里糊涂掉进“公摊陷阱”。但购房总价以及物业费等使用成本,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而减少“公摊”的红利或许更多。以深圳为例,《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修订后,过去计入“公摊”面积的两大部分,将把避难层、机房等公共空间列为“不计容面积”。这意味着住宅公摊面积会减少,得房率将有效提高。具体而言,购房者有多种受益。
其一,得房率将明显增加。“公摊”越大,得房率越低;公摊越小,得房率越高。由于这是从设计环节减少“公摊”,能倒逼住宅设计者减少“公摊”设计,进而会让购房者获得的实际居住面积更大,生活质量更高。
其二,住宅使用成本或降低。由于小区物业费、公用部分电费、垃圾清运费等费用与建筑面积挂钩,而建筑面积包括公摊面积,即“公摊”越大,购房者承担的物业费等就越多。减少“公摊”,物业相关收费也随之减少。
减少“公摊”后,无论是得房率增加还是物业费等减少,显然都会让购房者受益,自然会有更多获得感。这有望鼓励住房消费,推动楼市健康发展。
如果说取消“公摊”主要是改变了计价方式,而深圳修订《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是从设计源头减少公摊面积,从而有望对住宅规划、建设、销售、物业管理等方面产生连锁刺激效应,可促使相关环节调整更加人性化。
不管是取消“公摊”还是减少“公摊”,都是对过去“公摊”矛盾作出积极回应,值得肯定。相对而言,从设计环节减少“公摊”是篇大文章,如何更科学更合理设计,既不影响住宅品质又能增加获得感,值得持续探索。
另外,修订后的《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还在住宅户型设计、“限高”等方面有所改进,也有参考或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