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 魏婉 邱晨辉)毗邻黄浦江,上海中心城区坐落着我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2023年9月,首期1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宇在38天内交付使用。不到1年的时间,这片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热土已经吸引近70家大模型相关企业入驻,其中40岁以下员工数量占比达70%。
“这里不仅汇聚了整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还提供一系列要素保障服务,为科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生态。”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发现,随着大模型科创企业的不断涌现,企业逐渐呈现“小型化、年轻化、去帽子化”的现象。
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如果说大模型是领跑通用人工智能的快车,那么算力则是其核心引擎。
走进模速空间社区,一楼墙上的屏幕实时显示着算力供应商的算力池资源分配和运行情况。自“模速空间”揭牌以来,首批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等功能平台已进驻并开展服务;同时,面向消费、文娱、金融等垂直应用领域,以最高优先级政策支持,推动各类垂直场景小模型“首发首秀”。
陈海慈说,模速空间算力调度平台已联合9家算力供应商开展“上海智能算力加速计划”,建立全市算力协调对接和使用分配机制,共同保障大模型企业算力“可用、够用、好用”。
不仅如此,模速空间还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商汤科技、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连点成面,形成一个人工智能产研生态圈,赋能企业发展。
“算力的支持直接决定了模型训练的成本和效率,这对于一家初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衔远科技首席架构师丁成说。
衔远科技是一家专注营销垂类大模型的初创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营销创新方案。这个首批入驻模速空间的企业如今拥有一支80多人的青春团队,平均年龄27岁。
“年轻人就要处在一个发展型赛道和空间,对公司来讲也一样。这里不仅有政策补贴,还打通了上中下游生态链,既有他们需要的算力、数据,又有落地的房租减免等政策。”90后丁成多年前曾在上海工作,他对上海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印象深刻。辗转到其他城市发展几年后,其又被上海的“模力”吸引,选择重返上海。
陈海慈发现,随着大模型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区科创浓度不断提升,模速空间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化学变化”,“以入驻的企业为例,一期主要以从事大模型研发为主,二期则衍生出各类垂直场景的小模型”。这让他看到了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