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正文

羌族刺绣,老中青三代传承非遗

作者:李丹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12月06日

张居悦(左一),陈舒曼(中),李碧(右一)。受访者供图

    “你为什么喜欢羌族刺绣?”“好看。”

    “你最喜欢绣的图案是什么?”“熊猫。”

    “你为什么喜欢熊猫?”“可爱。”

    陈舒曼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今年4岁多,说话奶声奶气,十分害羞,回答记者问题时要躲在妈妈张居悦的身后。别看年纪小,她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族刺绣的“老手”。在两岁时,陈舒曼就穿针引线,绣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图案——老虎头上的“王”字。

    张居悦没有专门教过女儿羌绣,陈舒曼的技能是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学习的结果。陈舒曼只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一个缩影,她的母亲张居悦和外婆李碧,乃至理县的很多人,都在为羌绣的发展贡献力量。

    对李碧来说,羌绣从不是一项事业,而是生活中一件必须要学、要做的事情。在她小时候,不论是穿的衣服,还是用的蚊帐、香包,都由长辈亲手绣制。在妈妈的教导下,李碧学会了刺绣。不过那时,她不清楚什么是产品,只知道绣出来的东西很漂亮。李碧真正意识到羌绣能够作为一种职业,是在女儿创业后。

    “回乡创业”,这是张居悦18岁时的决定。2008年汶川大地震,很多羌绣服饰被掩埋在废墟之下。好在手艺还在,政府发动当地力量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李碧时任理县薛城镇较场村的妇女主任,张居悦暑假从大学回家后,一起和妈妈在村里给大家发绣片。她希望能够为家乡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段经历让她发现,原来羌绣是能够做成产品,发展成产业的。

    大学期间,张居悦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在校外兼职。她还开了一家自己的网店,店里的商品都是阿坝州的特产,既有车厘子、花椒、中药材,也有羌绣。

    2013年大学毕业后,张居悦进入四川成都的一家羌绣企业工作。白天上班,晚上摆摊卖羌绣,同时经营网店。

    半年后,她迎来事业的转折点,网店接到了一个7万元的订单。一位在浙江从事服饰行业的顾客,在阿坝州旅游时,看到当地妇女穿的民族服饰,非常喜欢。她希望请张居悦为一些服饰做刺绣加工,并搭配饰品。之后,类似的大额订单越来越多,随着销量的增长,张居悦辞职回到家乡,全职从事羌绣的工作。

    创业并不顺利,如何与当地村民建立信任,是张居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我一直在外地读书,很多山里的阿姨不认识我。”在李碧的带领下,张居悦从自我介绍开始,到山上、寨子里和村民讲述羌绣构想。看着她年轻的面孔,很多人质疑:“你能坚持多久?你能带来多少订单?”

    绣品由绣娘手工缝制,每个人对于羌绣的理解不同,品质不一,这也为工作增加了难度。起初成品的不合格率高达95%,张居悦需要不断地对绣娘进行培训,和她们沟通,甚至有时在沟通该如何绣时,有的人直接拒绝,觉得“绣不了”。

    “这样持续下去是不行的,我不仅要把羌绣做好,也得要学好、学精。”张居悦不仅和母亲学习羌绣,还多次拜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兴秀,系统性地学习针法。她平时还会在各个村里调查,收集整理纹样、针法。逐渐地,她掌握了羌绣的工艺流程,刺绣技艺也得以精进。

    现在每一件产品张居悦都会自己先绣一遍,给绣娘们打样,设定标准,和绣娘沟通针法和色彩时,如果有的人觉得没办法绣,张居悦会当场绣出来。“用手艺服众”,张居悦渐渐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同时绣品合格率大大提升。

    如今,张居悦已培训绣娘上千人,徒弟20多个。她多次开展研学活动,教授包括来体验的高校学生10万余人。

    在李碧看来,羌族刺绣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大家白天种庄稼,晚上或闲余时间做针线活赚钱,生活条件慢慢变好。

    如果说从前的羌绣是生活用品,那么现在对于张居悦来说,羌绣已成为她的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从前的羌绣是平时穿的服饰、用的物品,实用性强,现在我们不怎么穿了。”她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不能照搬从前的模式,要让产品为现在的市场所接受,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张居悦在保留传统羌绣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羌绣,觉得它和其他刺绣差不多。”张居悦根据羌绣的不同针法,分别制作产品,推出架花(挑花)系列、纳花(扎花)系列等。

    传统的羌绣用色大胆,色彩浓烈,在一些绣品中,她将配色改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美拉德”色系(一种时尚穿搭风格,灵感是来源于化学中的美拉德反应,即食物受热发生焦化,并由生到熟产生的颜色转变的过程,比如焦糖色、棕色、卡其色、褐色等——记者注)等偏素的颜色,降低制作成本,同时使用传统的纹样,保留羌绣的特点。

    在产品类型上,非遗工坊也在创新。不仅推出羌绣款电脑包、笔记本、冰箱贴等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还老物新用,将老绣片裁剪制作成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例如老虎玩偶等。

    李碧尊重女儿的想法,“毕竟年轻人与现代生活更加接轨”。平时她会根据年轻人的反馈,调整绣品风格,即便自己的一些想法被女儿否定,李碧也欣然接受。

    如今工坊出品的羌绣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爱好者,每当老绣片出了新周边,都会有很多人前来购买。

    “一针一线,一裁一缝,一生一世”,这是张居悦个人品牌的标语,也是她做羌绣的追求。“我想这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郭韶明,蒋肖斌,王国强  编辑:董志成】

羌族刺绣,老中青三代传承非遗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9:02

微短剧中的“霸总风”还能刮多久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8:51

年轻人成带头人,非遗工坊从乡村走向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6:20:00

作家琼瑶去世,一生为读者写爱情的她“始终相信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4 17:42:24

新人结“新”婚

中国青年报2024-12-04 08:05:06

“光明影院”在32个省份上线,提供无障碍影片210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2 13:13:48

跋山涉水踏勘文物,他们在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6:44

2024,阅读依然带给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42